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结构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文结构 | 第15-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17-25页 |
·科学技术的内涵 | 第17-18页 |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 第25-28页 |
·国内外对科技进步测算的研究 | 第25-26页 |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 | 第26-27页 |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27-28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28-39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8-34页 |
·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页 |
·剔除冗余指标的方法 | 第29-34页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39页 |
第三章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53页 |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两层次指标体系 | 第39-43页 |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3-53页 |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第43-47页 |
·灰色关联系数 | 第44-45页 |
·灰色关联度 | 第45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45-47页 |
·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7-49页 |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层次确定指标权重 | 第49-53页 |
·确定每个底层系统中的二级指标权重 | 第49-51页 |
·确定上层系统中的一级指标权重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指标体系中各底层系统的单层次模糊-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第53-65页 |
·传统的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60页 |
·模糊数学基本思想 | 第53-54页 |
·模糊数学的基本定义和基本命题 | 第54-58页 |
·传统的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8-60页 |
·各底层系统的单层次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0-65页 |
·模糊权重向量的确定 | 第62页 |
·灰色关联系数法确立模糊评价矩阵 | 第62-63页 |
·单层次指标体系的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两层次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5-77页 |
·建立两层次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的工作流程 | 第65-68页 |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两层次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8-74页 |
·各底层系统的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8-73页 |
·底层系统Ⅰ的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8页 |
·底层系统Ⅱ的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8-71页 |
·底层系统Ⅲ的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71-73页 |
·上层系统的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73-74页 |
·各省市一级指标指数和科技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排名 | 第74-77页 |
第六章 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 第77-83页 |
·对模糊-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所得出结果的具体分析 | 第77-79页 |
·区域科技发展不均衡,区域科技水平差异较大 | 第77-78页 |
·科技资源水平、高新技术水平、科技成果水平不相符 | 第78-79页 |
·对策及建议 | 第79-83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3-85页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83页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附录A 2005年我国各省市科技水平主要指标数据 | 第89-92页 |
附录B 计算程序清单 | 第92-126页 |
附录C 指标与指标之间关联度矩阵表 | 第126-128页 |
附录D 31省市X,Y,Z指数表 | 第128-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