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性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对以往人性思想的批判与变革 | 第15-21页 |
一、早期西方哲学对人的理解和阐释 | 第15-17页 |
(一)古希腊哲学对人自身存在的探讨 | 第15-16页 |
(二)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高扬 | 第16页 |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能动性的强调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人性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17-18页 |
(一)黑格尔关于人和人的主体性思想 | 第17页 |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人性思想的评价和超越 | 第17-18页 |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18-21页 |
(一)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18-19页 |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评价及超越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1-41页 |
一、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21-26页 |
(一)唯心主义阶段 | 第21-22页 |
(二)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阶段 | 第22-24页 |
(三)旧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阶段 | 第24-26页 |
二、马克思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4页 |
(一)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 第26-29页 |
(二)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 第29页 |
(三)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9-30页 |
(四)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的异化 | 第30-32页 |
(五)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32-34页 |
三、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内在逻辑 | 第34-37页 |
(一)现实需要是人性的逻辑起点 | 第35页 |
(二)劳动实践是人性的创造源泉 | 第35-36页 |
(三)社会关系是人性的现实依据 | 第36页 |
(四)全面发展是人性的逻辑归宿 | 第36-37页 |
四、马克思人性思想的特征 | 第37-41页 |
(一)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 | 第37-38页 |
(二)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 | 第38-39页 |
(三)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性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1-53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人性的现状 | 第41-44页 |
(一)人与自然关系方面 | 第41-42页 |
(二)人与社会关系方面 | 第42-43页 |
(三)人与自身关系方面 | 第43-44页 |
二、马克思人性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性的启示 | 第44-53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45-47页 |
(二)社会层面 | 第47-49页 |
(三)个人层面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