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8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三、主要逻辑思路 | 第14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 第18-44页 |
第一节 线性经济模式呼唤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18-24页 |
一、高速增长理念不断挑战生态极限 | 第19-20页 |
二、线性经济机制逐步打破生态循环 | 第20页 |
三、工业激励机制必然伴生生态恶化 | 第20-21页 |
四、奢侈消费模式加剧破坏生态和谐 | 第21-22页 |
五、工业贸易机制抑制生态功能恢复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循环经济实践的发展趋势是建设循环型社会 | 第24-31页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是循环型社会 | 第31-44页 |
一、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 第34-35页 |
二、循环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35-38页 |
三、循环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四、循环型社会的物质基础——循环经济 | 第41-44页 |
第二章 法律是循环型社会的制度基础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循环型社会需要制度保障 | 第44-50页 |
一、制度对循环型社会的作用 | 第44-46页 |
二、循环型社会需要约束性制度 | 第46-48页 |
三、法律制度具有其它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环境保护到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演化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循环型社会的模式与法律制度的类型 | 第53-59页 |
一、美国——注重循环经济法律实践 | 第54-55页 |
二、德国——开展垃圾经济法制建设 | 第55-57页 |
三、日本——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完备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 | 第59-80页 |
第一节 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59-64页 |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59-60页 |
二、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 第60页 |
三、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 | 第60-61页 |
四、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 第61-62页 |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 第62-63页 |
六、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 第63页 |
七、以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为基础 | 第63-64页 |
八、以保障循环经济有效运行的法律制度为重点 | 第64页 |
第二节 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 | 第64-67页 |
一、注重法律制度的整体性 | 第65页 |
二、注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 | 第65页 |
三、注重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 第65-66页 |
四、注重法律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 第66页 |
五、注重法律制度的渐进性 | 第66页 |
六、注重法律制度与社会固有制度的协调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67-80页 |
第四章 中国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法律障碍 | 第80-96页 |
第一节 中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80-88页 |
第二节 中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诊断 | 第88-96页 |
一、法律理念滞后,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第88-89页 |
二、法律体系缺损,无法实现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 | 第89-91页 |
三、现有法律制度无法实现自然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 第91-92页 |
四、缺乏严格的实施机制和责任机制 | 第92-93页 |
五、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 第93-94页 |
六、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法律支撑 | 第94-96页 |
第五章 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建设 | 第96-117页 |
第一节 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96-102页 |
一、和谐原则 | 第96-97页 |
二、生态优先原则 | 第97-98页 |
三、预防原则 | 第98-99页 |
四、谨慎行事原则 | 第99-100页 |
五、全过程原则 | 第100-101页 |
六、公众参与原则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结构的完善 | 第102-106页 |
一、宪法层面 | 第102-103页 |
二、环境保护基本法 | 第103-104页 |
三、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 第104-105页 |
四、循环经济法层面 | 第105页 |
五、相关部门法 | 第105-106页 |
六、与非正式制度的衔接 | 第106页 |
第三节 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建设 | 第106-117页 |
一、生态规划制度 | 第106-107页 |
二、生态价值评估制度 | 第107-108页 |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 第108-109页 |
四、清洁生产制度 | 第109页 |
五、绿色技术制度 | 第109-110页 |
六、绿色消费制度 | 第110-111页 |
七、绿色贸易制度 | 第111-112页 |
八、生态补偿制度 | 第112页 |
九、环境责任制度 | 第112-113页 |
十、环境税收制度 | 第113-114页 |
十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114-115页 |
十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115-116页 |
十三、公众参与制度 | 第116-117页 |
结语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后记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