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法治视角下村民政治冷漠原因探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8页
第一部分 村民自治概述第8-14页
 一、村民自治定义、特点及特征第8-9页
 二、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9-14页
  1、村民自治的历史沿革第9-11页
  2、村民自治的现状第11-14页
第二部分 村民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冷漠第14-16页
 一、政治冷漠的概念第14页
 二、政治冷漠的表现形式第14-16页
  1、对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缺乏积极性(回避)第14页
  2、对参加社区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表现冷淡(敷衍)第14-15页
  3、对干部的制约监督不到位(漠视)第15页
  4、对自身政治参与权利的损害无所谓第15-16页
第三部分 政治冷漠的原因分析第16-30页
 一、共产党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的领导功能和村民自治的自治功能边界不清第16-17页
 二、行政放权不够,国家行政权和村民自治权边界模糊,村民自治被“乡治”“镇治”所取代第17-18页
 三、《村组法》中对村民议事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只做原则性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第18-19页
 四、罢免权问题第19-20页
  1、《村组法》第16条把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同意作为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条件,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第19-20页
  2、乡镇政府滥用罢免权行为无规则第20页
 五、《村组法》中对村委会、村民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无明确界定第20-21页
 六、《村组法》中对农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不完善,阻碍妇女民主参政的进程第21页
 七、有关法律法规没有青年群体的权益保障,致使该群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高第21-23页
 八、流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缺乏法律保障第23-24页
  1、流动农民在村里的政治权益已难以实现第23页
  2、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政治参与的“门槛”之外第23-24页
 九、《村组法》及《立法法》对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内容笼统而缺乏针对性第24-26页
 十、社会原因第26-30页
  1、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第26页
  2、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第26页
  3、“村政精英”活动抵消了大多数村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第26-27页
  4、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参与中的行为第27-28页
  5、对政府行为的不满与失望影响了农民政治参与第28-29页
  6、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第29-30页
第四部分 法治视角下政治冷漠对策第30-33页
 一、进一步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第30-31页
 二、进一步规范村民政治参与渠道和运行机制第31页
 三、加强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文化理念的培育第31页
 四、要依法打击破坏村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违法行为第31-32页
 五、把村庄村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作为载体第32-33页
结语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参考书目第34页
 学术论文第34-36页
致谢第36-3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华市实施2005汽车排放标准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膜结构特征和水中有机物性状的超滤膜污染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