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 国外生态文明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第19-26页 |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 | 第19-20页 |
(二)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定位 | 第20-22页 |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现状 | 第22-23页 |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第23-24页 |
(五)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第26-37页 |
一、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一) 市场失灵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国情决定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 第27-28页 |
二、厦门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 第28-30页 |
(一) 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第28-29页 |
(二)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法规 | 第29页 |
(三) 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创新 | 第29-30页 |
(四) 保证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 第30页 |
三、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导作用的措施 | 第30-37页 |
(一) 转变政府职能 | 第30-33页 |
(二) 编制生态规划 | 第33-34页 |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 第37-50页 |
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一) 参与民主理论 | 第37-38页 |
(二) 公民环境权理论 | 第38-39页 |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39-42页 |
(一) 公众参与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 第39页 |
(二) 公众参与意识水平较低 | 第39-40页 |
(三)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40页 |
(四) 环境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有限 | 第40-41页 |
(五)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缺位 | 第41页 |
(六)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位 | 第41-42页 |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 第42-43页 |
(一) 有利于提高政府生态环境决策的质量 | 第42页 |
(二) 有利于降低政府生态环境管理成本 | 第42-43页 |
(三)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43页 |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典型个案分析 | 第43-47页 |
(一) 厦门PX 项目事件简述 | 第43-45页 |
(二) 厦门PX 事件公众参与的特点 | 第45-47页 |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 第47-50页 |
(一) 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 第47页 |
(二) 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水平 | 第47页 |
(三)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四) 促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48页 |
(五) 推进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开 | 第48-49页 |
(六)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作 | 第50-59页 |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 第50页 |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的实践 | 第50-52页 |
(一) 厦泉漳城市联盟 | 第51页 |
(二) 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 | 第51-52页 |
三、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52-53页 |
(一) 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52页 |
(二) 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52页 |
(三) 行政区利益保护主义的制约 | 第52-53页 |
(四) 行政区域差异化的制约 | 第53页 |
四、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的对策 | 第53-55页 |
(一) 建立区域立法协调机制 | 第53页 |
(二) 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 第53-54页 |
(三) 建立区域生态利益共享机制 | 第54-55页 |
(四)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第55页 |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闽台合作 | 第55-59页 |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闽台合作的重大意义 | 第55-56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闽台合作取得的成果 | 第56-57页 |
(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闽台合作的建议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