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21页 |
| 1 半翅目简史及异翅亚目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半翅目简史 | 第11-13页 |
| ·半翅目异翅亚目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2 蝽科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蝽科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蝽科形态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蝽科区系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3 分子系统学技术在半翅目中的应用概况 | 第17-20页 |
| ·分子系统学定义 | 第17页 |
| ·各种分子系统学技术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半翅目的应用 | 第17-20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部分 秦岭山脉蝽科昆虫区系分析 | 第21-28页 |
| 1 秦岭山脉概况及标本采集情况 | 第21页 |
| 2 秦岭山脉蝽科昆虫名录 | 第21-24页 |
| 3 区系分析 | 第24-26页 |
| ·秦岭山脉蝽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与所占比重 | 第24-25页 |
| ·秦岭山脉蝽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与所占比重 | 第25-26页 |
| ·秦岭山脉蝽科昆虫随着纬度的变化 | 第26页 |
| 4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部分 蝽科新种记述 | 第28-38页 |
| 1 真蝽属 | 第28-34页 |
| ·真蝽属概述 | 第28页 |
| ·真蝽属主要特征 | 第28页 |
| ·真蝽属检索表 | 第28-31页 |
| ·真蝽属二新种 | 第31-34页 |
| ·苍山真蝽 | 第31-32页 |
| ·绿角真蝽 | 第32-34页 |
| ·讨论 | 第34页 |
| 2 伊蝽属记述 | 第34-38页 |
| ·伊蝽属概述 | 第34-35页 |
| ·伊蝽属主要特征 | 第35页 |
| ·伊蝽属检索表 | 第35页 |
| ·托里伊蝽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部分 真蝽属部分种类COI基因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38-6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标本来源 | 第38页 |
| ·实验耗材与仪器 | 第38-3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 ·DNA提取与检测 | 第39-41页 |
| ·提取试剂的配制 | 第39页 |
| ·DNA提取 | 第39-40页 |
| ·DNA样品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法 | 第40页 |
| ·DNA样品凝胶电泳检测法 | 第40-41页 |
| ·PCR扩增 | 第41-42页 |
| ·引物 | 第41页 |
| ·扩增体系与反应程序 | 第41-42页 |
| ·PCR产物纯化与测序 | 第42页 |
| ·PCR产物纯化 | 第42页 |
| ·PCR产物测序 | 第42页 |
|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2-45页 |
| ·序列拼接与对准 | 第42页 |
| ·序列比对 | 第42页 |
| ·序列组成分析 | 第42-43页 |
| ·数据组信号检测 | 第43页 |
| ·建树 | 第43-45页 |
| ·距离法建树 | 第44页 |
| ·简约法建树 | 第44页 |
| ·极似然法建树 | 第44页 |
| ·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法 | 第44-45页 |
| 4 序列特点 | 第45-50页 |
| ·序列组成分析 | 第45-46页 |
| ·密码子使用频率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46页 |
| ·碱基替换分析 | 第46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46-50页 |
| 5 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 第50-52页 |
| ·p距离与R的关系 | 第50页 |
|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50-51页 |
| ·g1和PTP检验 | 第51-52页 |
| 6 蝽亚科真蝽属系统发育重建 | 第52-54页 |
| ·距离法 | 第52页 |
| ·简约法建树 | 第52-53页 |
| ·极大似然法建树 | 第53-54页 |
| ·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结果 | 第54页 |
| 7 讨论 | 第54-59页 |
| ·真蝽属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 ·外群的选择 | 第56页 |
| ·真蝽属部分种类COI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和分子进化 | 第56-57页 |
| ·COI基因序列数据系统发育信号评估 | 第57-58页 |
| ·真蝽属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 | 第58-59页 |
| 8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