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历史 | 第12-13页 |
·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3-19页 |
·流域治理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流域治理效益价值的组成 | 第14页 |
·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4-1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9-24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9-21页 |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论 | 第21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 | 第22页 |
·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示范区概况与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建设 | 第24-35页 |
·示范区概况 | 第25-29页 |
·自然资源条件 | 第25-26页 |
·土地资源丰富多样,但宜农耕地少 | 第25页 |
·光热水资源丰富,但降水分布不均 | 第25-26页 |
·植物种类繁多,但植被破坏较严重 | 第26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28页 |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 第26-27页 |
·农业经济结构单一 | 第27-28页 |
·水土流失概况 | 第28-29页 |
·荒山荒坡、坡耕地、疏幼林是示范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源地 | 第28页 |
·土地利用不合理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 第28-29页 |
·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及其效益 | 第29页 |
·示范区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建设 | 第29-31页 |
·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29-30页 |
·指导思想 | 第29页 |
·原则 | 第29-30页 |
·综合治理防护体系的结构极其配置 | 第30-31页 |
·综合治理防护体系的结构 | 第30页 |
·综合治理防护体系的配置 | 第30-31页 |
·综合治理开发防护体系及模式评价 | 第31-35页 |
·坡面综合治理开发子系统评价 | 第31-32页 |
·坡改梯与埂坎利用开发 | 第31页 |
·塘堰建设与发展水田 | 第31-32页 |
·退耕还林与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32页 |
·沟道综合治理开发子系统评价 | 第32-33页 |
·示范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模式评价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5-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调查方法 | 第35-36页 |
·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生态效益分析 | 第38-46页 |
·蓄水保土效益 | 第38-40页 |
·经济计算期、始效期确定 | 第38页 |
·设计保存率 | 第38页 |
·蓄水保土效益单位指标 | 第38-39页 |
·蓄水保土效益 | 第39-40页 |
·年土壤侵蚀模数变化 | 第40页 |
·固土保肥效益 | 第40-42页 |
·水源涵养效益 | 第42-43页 |
·净化大气效益 | 第43-44页 |
·提高了示范区的植被覆盖度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54页 |
·数据、资料的来源 | 第46页 |
·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效益分析 | 第47-52页 |
·单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 | 第47-49页 |
·农田改造 | 第47页 |
·人工造林 | 第47-48页 |
·拦沙引水坝、谷坊 | 第48页 |
·堰塘 | 第48-49页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 第49-52页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资分析 | 第49-50页 |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评价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4-61页 |
·社会效益的监测及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55页 |
·评价内容 | 第55-56页 |
·农民脱贫致富 | 第55页 |
·农村经济发展 | 第55-56页 |
·促进社会进步 | 第56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6-57页 |
·评价方法 | 第57页 |
·评价结果 | 第57-60页 |
·农村脱贫致富 | 第57-58页 |
·农村经济发展 | 第58-59页 |
·农村社会进步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综合效益分析 | 第61-75页 |
·示范区综合治理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1-6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61-62页 |
·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2页 |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62-66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62-6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 | 第63-66页 |
·综合效益评价 | 第66-72页 |
·层次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66-67页 |
·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7-70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70页 |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 第70-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75-80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75页 |
·研究方法 | 第75页 |
·示范区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5-76页 |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6-77页 |
·同层次求单项权重 | 第76-77页 |
·同层次求组合权重 | 第77页 |
·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 第77-78页 |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 | 第77-78页 |
·分目标层指标的计算 | 第78页 |
·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 第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