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11页 |
|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8-10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研究标准不统一 | 第17页 |
| ·评价指标不统一 | 第17-18页 |
| ·评价标准值不统一 | 第18页 |
| ·评价结果不统一 | 第18页 |
|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20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0-22页 |
| ·区位理论 | 第22-23页 |
| ·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23-24页 |
| ·产权制度理论 | 第24-25页 |
| ·城市地租与地价理论 | 第25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 ·人口 | 第27-28页 |
| ·土地价格 | 第28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8-29页 |
| ·对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 第29页 |
| ·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 | 第29页 |
| ·土地市场 | 第29-30页 |
| ·生态环境承载力 | 第30页 |
| ·土地投入 | 第30页 |
| ·土地投机 | 第30-31页 |
| ·土地政策 | 第31-32页 |
| ·导向功能 | 第31页 |
| ·调控功能 | 第31页 |
| ·分配功能 | 第31-32页 |
| ·税收 | 第32页 |
| ·心理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40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33-34页 |
| ·指导思想 | 第33页 |
| ·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 | 第34-38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方法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40-48页 |
| ·层次分析法内涵 | 第40-41页 |
| ·熵权法内涵 | 第41-42页 |
| ·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研究比较 | 第42-43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步骤 | 第43-48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43-44页 |
|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步骤 | 第44-45页 |
| ·熵权法权重确定步骤 | 第45-46页 |
| ·组合权重确定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 第48-61页 |
| ·城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48-50页 |
|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48页 |
| ·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48-49页 |
| ·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49页 |
| ·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49-50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 | 第50-58页 |
| ·数据收集 | 第50页 |
| ·数据标准化 | 第50页 |
|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 | 第50页 |
| ·熵权法的权重 | 第50页 |
| ·组合权重 | 第50-57页 |
|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值 | 第57-58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