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部分 建构著作权许可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著作权是一项特殊的私权 | 第13-14页 |
二、著作权的私权性与公共性 | 第14-15页 |
三、著作权平衡各方利益的功能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数字环境下著作权许可模式存在的困境 | 第17-21页 |
一、构成困境的数字环境背景:著作权与技术相伴而生 | 第17页 |
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数字技术对著作权许可模式的挑战 | 第17-21页 |
(一) 数字技术的冲击使得使用者对作品权利调查更加困难 | 第18-19页 |
(二) 权利人向使用者的许可也面临重重障碍 | 第19页 |
(三) 原因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差距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数字环境下处理“大量许可”模式的法律分析 | 第21-48页 |
一、数字环境下大量著作权许可的有效模式——集体管理 | 第21-36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一般论 | 第22-25页 |
(二) 集体管理在数字环境下扩张的合理性论证 | 第25-29页 |
(三) 国外数字环境下集体管理的进展情况:集体管理的数字化变革 | 第29-31页 |
(四) 宏观上:对集体管理制度的反思 | 第31页 |
(五) 微观上:对我国集体管理制度的构建 | 第31-36页 |
二、著作权的三种非自愿许可模式 | 第36-42页 |
(一) 法定许可 | 第37-40页 |
(二) 强制许可 | 第40-41页 |
(三) 默示许可 | 第41-42页 |
三、来自实践的探索 | 第42-46页 |
(一) “超星版权模式”,又称为交叉许可 | 第42-43页 |
(二) 授权要约模式 | 第43-46页 |
四、其他模式 | 第46-48页 |
第四部分 探索解决大量许可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48-52页 |
一、数字环境下著作权法的基本宗旨:一种动态的平衡 | 第48页 |
二、问题的解决:建立以集体管理为基础的多样化许可模式 | 第48-52页 |
(一) 立法 | 第49-50页 |
(二) 实践:探索有效的许可途径并进行有效规制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