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东部山区部分主要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邻体影响半径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邻体影响半径及相关概念 | 第9页 |
| ·邻体影响半径研究的方法 | 第9-12页 |
| ·年轮分析在邻体影响半径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 ·生态场理论在邻体影响半径的应用 | 第14-17页 |
| ·邻体影响半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19-22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张广才岭 | 第19-20页 |
| ·气候 | 第19-20页 |
| ·植被 | 第20页 |
| ·土壤 | 第20页 |
| ·小兴安岭 | 第20-22页 |
| ·气候 | 第20页 |
| ·植被 | 第20-21页 |
| ·土壤 | 第21-22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 ·外业调查 | 第22-23页 |
| ·数据收集 | 第22页 |
| ·样地调查 | 第22-23页 |
| ·内业分析 | 第23-2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 ·生长方程分析邻体影响半径 | 第25-26页 |
| ·分段拟合判定邻体影响指数 | 第26页 |
| ·年轮分析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54页 |
| ·白桦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29-32页 |
| ·样地情况 | 第29-30页 |
| ·生长方程分析邻体影响半径 | 第30页 |
| ·分段拟合判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30-32页 |
| ·红松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32-36页 |
| ·样地情况 | 第32-33页 |
| ·生长方程分析邻体影响半径 | 第33-34页 |
| ·分段拟合判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34-36页 |
| ·冷杉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36-40页 |
| ·样地情况 | 第36-37页 |
| ·生长方程分析邻体影响半径 | 第37-38页 |
| ·分段拟合判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38-40页 |
| ·红皮云杉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40-43页 |
| ·样地情况 | 第40页 |
| ·生长方程分析邻体影响半径 | 第40-41页 |
| ·分段拟合判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41-43页 |
| ·枫桦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43-47页 |
| ·样地情况 | 第43-44页 |
| ·生长方程分析邻体影响半径 | 第44-45页 |
| ·分段拟合判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45-47页 |
| ·胡桃楸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47-51页 |
| ·样地情况 | 第47-48页 |
| ·年轮分析确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48-51页 |
| ·水曲柳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第51-53页 |
| ·样地情况 | 第51-52页 |
| ·年轮分析确定邻体影响半径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A | 第61-62页 |
| 附录B | 第62-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6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