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2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第10-11页 |
|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 ·工作流程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例数分组 | 第12-13页 |
| ·随机方法 | 第13页 |
| ·样本量估计 | 第13页 |
| ·试验具体实施方案 | 第13-14页 |
| ·统计方法 | 第14-15页 |
| ·试验中盲法的要求及设计 | 第15页 |
| ·质量控制 | 第15-1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6-21页 |
| ·受试者入选情况 | 第16-17页 |
| ·三组基线情况比较 | 第17-19页 |
| ·不同方向摩腹对受试者前后排便次数的比较 | 第19-2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1-30页 |
| 1 摩法作用于腹部的机制 | 第21-23页 |
| ·经络传导机制 | 第21-22页 |
| ·神经生理学说 | 第22页 |
| ·生物信息学说 | 第22-23页 |
| 2 顺时针摩腹组 | 第23页 |
| 3 逆时针摩腹组 | 第23-24页 |
| 4 顺时针摩腹组与逆时针摩腹组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24页 |
| 5 与胃肠动力学研究的差异探讨 | 第24-25页 |
| 6 顺摩为泻的观点 | 第25-26页 |
| ·推拿之泻较之药物之泻 | 第25页 |
| ·顺摩为泻的观点 | 第25-26页 |
| 7 粪便的排出 | 第26-27页 |
| ·粪便排出与中医气的关系 | 第26-27页 |
| ·胃与肠的关系 | 第27页 |
| 8 手法的量效关系 | 第27-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问题和展望 | 第31-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附录一: 综述 | 第34-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附表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44-45页 |
| 附表三: 不同方向摩腹受试者观察表 | 第45-46页 |
| 附录四: 计算机随机分组号 | 第46-47页 |
| 附表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