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红河105井区长81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引言第10-17页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1-12页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第12-14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思路第15-16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6-1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0页
   ·区域构造格局第17-18页
     ·构造特征第17页
     ·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第17-18页
   ·地层分布特征第18-20页
第3章 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第20-27页
   ·小层划分原则与标致层第20-23页
     ·划分原则第20页
     ·标志层第20-23页
   ·小层划分方案第23-24页
   ·小层划分对比认识第24-25页
   ·小层构造面的确定第25-27页
第4章 沉积微相分析第27-47页
   ·沉积背景与沉积相类型第27页
   ·沉积相划分标志第27-37页
     ·颜色及岩性第28页
     ·岩石学特征第28-32页
     ·沉积构造特征第32-35页
     ·测井相标志第35-37页
   ·沉积微相及组合类型第37-43页
     ·水下分流河道第37-39页
     ·水下天然堤第39-40页
     ·水下决口扇第40页
     ·水下分流间湾第40页
     ·河口坝第40-41页
     ·浅湖砂第41-43页
     ·浅湖泥第43页
   ·剖面相分析第43-44页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第44-47页
第5章 测井解释第47-59页
   ·测井数据标准化第47-49页
   ·测井解释模型第49-53页
     ·泥质含量(Vsh)解释模型第49-50页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50-51页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51-52页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第52-53页
   ·测井解释结果验证第53-54页
   ·四性关系第54-59页
     ·物性与电性分析第55-56页
     ·岩性与电性分析第56-57页
     ·物性与含油性分析第57-58页
     ·电性与含油性分析第58-59页
第6章 裂缝研究第59-65页
   ·裂缝特征第59-61页
     ·不同岩性的裂缝发育特征第59-60页
     ·裂缝产状及其有效性第60-61页
   ·裂缝的识别第61-63页
     ·岩心—测井对比第61-62页
     ·常规测井识别方法第62-63页
   ·裂缝的平面展布第63-65页
第7章 三维地质建模第65-86页
   ·地质建模概述第65-70页
     ·区域化变量第66页
     ·变差函数第66-68页
     ·随机建模方法第68-70页
   ·三维建模的前期准备第70-71页
     ·数据准备第70页
     ·网格准备第70-71页
   ·构造模型第71-72页
   ·沉积微相模型第72-74页
   ·属性模型第74-81页
     ·属性模型约束条件第74-77页
     ·孔隙度模型第77-78页
     ·渗透率模型第78-80页
     ·含油饱和度模型第80-81页
   ·储层分类评价第81-86页
     ·储层下限第81-82页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第82-83页
     ·储层分类评价模型第83-86页
结论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地区新场构造岩石物理特征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三维地质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