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4页 |
·单碱基多态性 | 第19-20页 |
·单碱基多态性的概念及检测意义 | 第19页 |
·单碱基突变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第20-21页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电化学免疫传感界面的构建方法 | 第21页 |
·压电免疫传感器 | 第21-22页 |
·压电免疫传感器的原理 | 第21-22页 |
·压电免疫传感界面的构建方法 | 第22页 |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 第22-24页 |
第2章 纳米金凝集变色效应结合高忠实性DNA 连接酶用于单碱基突变检测 | 第24-37页 |
·前言 | 第24-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6页 |
·核酸链纳米金的修饰 | 第26-27页 |
·点突变的检测 | 第27页 |
·细胞中基因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基因DNA 的PCR 扩增 | 第2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7-36页 |
·核酸标记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特性 | 第27-28页 |
·野生型或突变型目标链与金标DNA 探针的杂交反应 | 第28-29页 |
·熔链分析 | 第29-31页 |
·探针设计 | 第31页 |
·金标探针进行野生型或突变型目标链的连接分析 | 第31-33页 |
·基因DNA 的分析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DNA 连接酶介导的纳米金凝集反应用于多目标链单碱基突变的同时检测 | 第37-47页 |
·前言 | 第37-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溶液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 第39-4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0-46页 |
·探针设计 | 第40页 |
·熔链分析 | 第40-42页 |
·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 | 第42-44页 |
·金标DNA 探针对野生型或突变型目标链进行连接检测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等温滚环扩增反应和纳米金凝集变色的DNA 单碱基突变检测 | 第47-52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金标核酸探针的制备 | 第48页 |
·探针的酶连反应 | 第48页 |
·滚环扩增反应的检测 | 第48-4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9-51页 |
·环形探针的设计 | 第49-50页 |
·成环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50页 |
·单碱基突变的检测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分子信标变构控制的电化学通道用于单碱基错配DNA 目标链的无试剂检测 | 第52-62页 |
·前言 | 第52-54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4-55页 |
·电极的预处理和分子信标的固定 | 第55页 |
·电极表面分子信标的固定密度 | 第55-56页 |
·分子信标稳定性的考察 | 第56页 |
·分子信标环状部分与目标链杂交双链的熔链温度的考察 | 第56页 |
·目标链的检测 | 第56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分子信标环状部分与目标链杂交双链的熔链温度的考察 | 第56-58页 |
·分子信标稳定性的考察 | 第58-59页 |
·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特性 | 第59-61页 |
·碱基不匹配目标链的区分 | 第61页 |
·目标链的检测 | 第61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Aptamer Beacon 变构控制的电化学通道用于凝血酶的无试剂检测 | 第62-67页 |
·前言 | 第62-64页 |
·实验部分 | 第6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64页 |
·电极的预处理和分子信标识体的固定 | 第64页 |
·凝血酶的检测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分子信标识体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 第64-66页 |
·凝血酶的检测 | 第66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基于等离子体聚合膜的电容型免疫传感器 | 第67-77页 |
·前言 | 第67-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68页 |
·传感器的制备 | 第68-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9-76页 |
·等离子体聚合膜的特性 | 第69-71页 |
·电容测量中激励频率的优化 | 第71-73页 |
·传感界面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73页 |
·抗体培育浓度的选择 | 第73页 |
·非特异性吸附试验 | 第73-74页 |
·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 第74-75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75页 |
·人血清样品的分析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8章 基于1,6-己二硫醇和纳米金自组装可再生的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研究 | 第77-88页 |
·前言 | 第77-78页 |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78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78-79页 |
·传感界面的构建 | 第79-80页 |
·免疫反应的检测 | 第8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0-87页 |
·原理 | 第80-81页 |
·电极表面的绝缘性 | 第81-82页 |
·pH 和离子强度对绝缘层稳定性的影响 | 第82页 |
·抗体的固定化条件 | 第82-85页 |
·非特异性吸附和回收率实验 | 第85-86页 |
·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 第86-87页 |
·免疫传感器的再生 | 第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9章 酶催化沉积放大的电化学阻抗法用于人IgM 的免疫检测 | 第88-97页 |
·前言 | 第88-89页 |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89页 |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89-90页 |
·免疫反应及酶标抗体在电极表面的固定 | 第90页 |
·酶催化沉积反应 | 第90-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96页 |
·电极界面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 第91页 |
·蛋白A 浓度的影响 | 第91-92页 |
·抗体包被过程中酸度、稀释度的影响 | 第92-94页 |
·酶标抗体用量的优化 | 第94页 |
·pH 和反应时间对酶催化氧化沉积的影响 | 第94-96页 |
·IgM 的测定 | 第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10章 纳米金聚集复合物放大的计时电位法测定补体C3 | 第97-105页 |
·前言 | 第97-98页 |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98页 |
·金标羊抗人C_3 和金标兔抗羊IgG 的制备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 第98页 |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98页 |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的固定 | 第98-99页 |
·测定方法 | 第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4页 |
·免疫传感器的计时电位特征 | 第99-100页 |
·抗体包被条件的优化 | 第100页 |
·金标羊抗人C_3 与金标兔抗羊IgG 的配比对电极响应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补体C_3 的测定 | 第102-103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11章 基于邻苯二胺电聚合膜和PSS 聚电解质自组装界面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 第105-115页 |
·前言 | 第105-106页 |
·实验部分 | 第106-10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06页 |
·电聚合膜的制备 | 第106页 |
·聚电解质自组装及抗体包被 | 第106页 |
·共价交联法抗体固定 | 第106页 |
·测量方法 | 第106-107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4页 |
·电聚合邻苯二胺膜 | 第107页 |
·PSS 自组装和IgG Ab 固定 | 第107-112页 |
·酸度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112页 |
·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 第112-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12章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固定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115-122页 |
·前言 | 第115页 |
·实验部分 | 第115-11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15页 |
·压电传感器的制备 | 第115-116页 |
·氨基化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16-118页 |
·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抗体修饰及在压电晶振表面的固定 | 第118页 |
·检测过程 | 第118页 |
·传感器再生 | 第1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1页 |
·磁场的作用 | 第118-119页 |
·晶振表面生物磁性颗粒固定量的估算 | 第119页 |
·非特异性吸附的消除 | 第119-121页 |
·传感器的再生 | 第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