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 第12-13页 |
·高性混凝土的重要性能 | 第13-14页 |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几种新型的高性能混凝土 | 第15-16页 |
·活性粉末混凝土 | 第16-19页 |
·活性粉末混凝土概述 | 第17页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原则 | 第17-18页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材料组成 | 第18页 |
·钢纤维长度的分类 | 第18-19页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 第19页 |
·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9-22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机理和协同效应的提出及推导 | 第24-33页 |
·纤维混凝土的纤维增强机理综述 | 第24-29页 |
·引言 | 第24页 |
·复合力学理论 | 第24-26页 |
·纤维间距理论 | 第26-27页 |
·不同长度的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第27-29页 |
·纤维协同假设 | 第29-32页 |
·纤维协同假设的提出 | 第29页 |
·纤维协同假设推导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试验设计 | 第33-43页 |
·试验原材料及仪器 | 第33-35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33-34页 |
·试验仪器 | 第34-35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 第35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实验 | 第35-36页 |
·试验配合比的确定 | 第35-36页 |
·考察指标 | 第36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试件制作 | 第36-37页 |
·试件成型 | 第36-37页 |
·试件养护 | 第37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第37-42页 |
·试验配合比的确定以及考察指标 | 第37-38页 |
·轴心抗拉试验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研究 | 第43-50页 |
·引言 | 第43页 |
·工作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单一纤维纤维掺量对其RPC 的工作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纤维两两相掺对其 RPC 工作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抗拉性能研究 | 第50-70页 |
·引言 | 第50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68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分析 | 第50-54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 第54-60页 |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分析 | 第60-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级配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应力-应变曲线 | 第70-83页 |
·引言 | 第70页 |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模拟 | 第70-73页 |
·不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模拟 | 第70-71页 |
·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假性应力硬化现象 | 第71-73页 |
·RPC 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 | 第73-82页 |
·未掺纤维的RPC 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 | 第73-74页 |
·只掺入一种纤维的RPC 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 | 第74-78页 |
·纤维两两相掺的RPC 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