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8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4-25页 |
·湖南省自然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研究地位置 | 第15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5-17页 |
·监测及试验 | 第17-25页 |
·酸雨研究 | 第25-33页 |
·酸雨的定义及判别 | 第25-26页 |
·国内外酸雨研究概况 | 第26-33页 |
·酸雨的研究领域 | 第33-40页 |
·酸性物质的发生和发生源的对策研究 | 第34页 |
·酸性污染物质的发应、迁移和扩散研究 | 第34页 |
·湿沉降和干沉降的研究 | 第34-36页 |
·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6页 |
·对陆地生态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6-37页 |
·酸性污染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37-38页 |
·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模式研究 | 第38页 |
·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38-39页 |
·对文化遗产及建筑物的影响 | 第39页 |
·分析方法和监测 | 第39-40页 |
·地域综合研究 | 第40页 |
·酸沉降对环境系统的危害 | 第40-44页 |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 第40-43页 |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 第43页 |
·对材料和古迹等景观的影响 | 第43页 |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43-44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布局 | 第44-48页 |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论文布局 | 第46-48页 |
第2章 韶山森林在酸沉降下的冠层淋溶研究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样品采集 | 第49-50页 |
·水样分析方法 | 第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降水pH 值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降雨过程的冠层淋溶 | 第52-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3章 酸沉降下韶山森林氮的输入、输出通量变化特征研究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58-59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假设 | 第59-60页 |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实验室水样分析方法 | 第59页 |
·研究假设 | 第59-60页 |
·结果 | 第60-62页 |
·进入森林系统 N 的通量 | 第60-61页 |
·地表径流N 的输出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9页 |
·氮的循环 | 第62-66页 |
·N 输入通量特征 | 第66页 |
·N 输出通量变化特征 | 第66-68页 |
·N 素输入通量与输出通量的比较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第4章 韶山森林生态系统氮的截留通量特征 | 第70-80页 |
·引言 | 第70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70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假设 | 第70-72页 |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实验室水样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结果 | 第72-74页 |
·NH_4~+-N 的截留量 | 第72页 |
·NO_3~--N 的截留量 | 第72-74页 |
·讨论 | 第74-78页 |
·NH_4~+分布特征及其致酸机制 | 第74页 |
·降水离子平衡 | 第74-75页 |
·树冠对酸雨的缓冲和拦截作用 | 第75-76页 |
·酸性降水对林区土壤的敏感性影响 | 第76页 |
·大气降水对穿透水酸度的影响 | 第76页 |
·加速森林生态系统养份损失 | 第76-77页 |
·导致森林土壤酸化 | 第77页 |
·抑制森林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77-78页 |
·造成森林病虫害猖獗 | 第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第5章 酸雨特性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以长沙市为例 | 第80-96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长沙市酸雨监测和数据处理 | 第81-86页 |
·湖南大学站点 | 第81-82页 |
·市环境监测站 | 第82-83页 |
·马坡岭站 | 第83-85页 |
·自由酸度分析 | 第85-86页 |
·长沙市大气降水酸度预测 | 第86-91页 |
·酸度预测概述 | 第86-87页 |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GM(1, 1)的应用 | 第88-89页 |
·模型精度检验 | 第89-90页 |
·长沙市酸性降水pH 值预测 | 第90-91页 |
·长沙市酸雨污染成因综合分析 | 第91-95页 |
·酸雨污染程度与酸雨污染综合防治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力度密切相关 | 第91-92页 |
·TSP 对典型的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第92-93页 |
·长沙市机动车尾气的影响 | 第93-94页 |
·长沙市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的影响 | 第94页 |
·土壤类型对长沙酸雨的影响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