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3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21页 |
三、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21-2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8-31页 |
第一章 科学主义及其历史流变 | 第31-53页 |
第一节 科学主义的概念厘定 | 第31-40页 |
一、认识论的基础主义 | 第35-37页 |
二、方法论的普适主义 | 第37-38页 |
三、价值论的扩张主义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哲学渊源 | 第40-45页 |
一、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之源头 | 第40-42页 |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强调 | 第42-43页 |
三、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 第43-44页 |
四、康德哲学的科学主义萌芽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科学主义形成和演变 | 第45-53页 |
一、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形成的标志 | 第46-47页 |
二、逻辑实证主义——成熟形态的科学主义 | 第47-48页 |
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科学主义由鼎盛向衰落的转折点 | 第48-51页 |
四、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主义的颠覆或消解 | 第51-53页 |
第二章 科学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脉络(上) | 第53-75页 |
第一节 科学主义在中国生成的历史必然性追寻 | 第53-59页 |
一、直接契机的省察 | 第54-56页 |
二、内在依据的追寻 | 第56-59页 |
第二节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孕育 | 第59-65页 |
一、西学东渐为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孕育提供了历史舞台 | 第59-63页 |
二、明清实学与科学的互动——科学主义在中国生成的历史准备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科学的形上意蕴——中国科学主义形成 | 第65-75页 |
一、从"格致"到"科学"——科学主义形成的词义考辫 | 第66-69页 |
二、维新科学观中对科学的形上理解 | 第69-75页 |
第三章 科学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脉络(下) | 第75-109页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科学主义的盛行 | 第75-89页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主义普遍认同之特殊历史境遇 | 第76-79页 |
二、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梦中科学主义信念的初步践履 | 第79-84页 |
三、"科玄论战"——科学主义权威的最终确立 | 第84-89页 |
第二节 30年代的"科学救国"与科学主义的实践转向 | 第89-96页 |
一、中国科学化运动:科学走向社会 | 第90-92页 |
二、新启蒙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民族运动的科学化和大众化诉求 | 第92-96页 |
第三节 建国后科学主义的曲折经历 | 第96-109页 |
一、"文革"前科学主义在实践中的沉浮与兴衰 | 第97-101页 |
二、"文革"后科学主义的争论与反思 | 第101-109页 |
第四章 科学主义与中国社会诸领域的激荡与渗透 | 第109-141页 |
第一节 科学主义与哲学的渗透与交融 | 第109-116页 |
一、哲学的科学化与科学的哲学化 | 第109-112页 |
二、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 第112-116页 |
第二节 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双向互动 | 第116-125页 |
第三节 史学科学化——科学主义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 | 第125-130页 |
第四节 科学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 第130-134页 |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其他诸领域的交叉渗透 | 第134-14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141-161页 |
第一节 中国科学主义的特质 | 第141-145页 |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 第145-153页 |
一、理论视角的批判 | 第147-148页 |
二、社会视角的批判 | 第148-150页 |
三、伦理视角的批判 | 第150-151页 |
四、生态视角的批判 | 第151-153页 |
第三节 科学主义的超越——科学人文主义 | 第153-161页 |
一、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超越科学主义的必要性 | 第153-156页 |
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科学人文主义 | 第156-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