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序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研究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研究 | 第12-17页 |
一、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定性的争议 | 第13-14页 |
二、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定性分歧观点的评析 | 第14-16页 |
三、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与单位有关的贷款诈骗主体的认定 | 第17-20页 |
一、工作人员在无授权时以单位名义贷款诈骗的情形 | 第17-18页 |
二、为实施犯罪设立的单位贷款诈骗的情形 | 第18页 |
三、盗用、冒用单位名义贷款诈骗的情形 | 第18-19页 |
四、承包、租赁经营者以单位名义贷款诈骗的情形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一人公司贷款诈骗的主体认定 | 第20-22页 |
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经济组织的属性 | 第20-21页 |
二、一人公司的主体属性 | 第21页 |
三、一人公司主体的特殊考虑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 第22-33页 |
第一节 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存与废 | 第23-25页 |
一、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存与废的观点分歧 | 第23页 |
二、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存废之我见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 | 第25-27页 |
一、国外及台湾学者对刑法中占有的理解 | 第25-26页 |
二、国内学者对刑法中占有的理解 | 第26-27页 |
第三节、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27-30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两种观点 | 第27-28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于取得贷款前 | 第28-30页 |
第四节、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 | 第30-33页 |
一、犯罪目的只能通过司法推定认知 | 第30-31页 |
二、司法推定的依据 | 第31-32页 |
三、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行为研究 | 第33-42页 |
第一节 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贷款诈骗的认定 | 第33-36页 |
一、贷款诈骗中“经济合同”的理解 | 第34-35页 |
二、贷款诈骗中“经济合同”的种类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贷款诈骗的认定 | 第36-39页 |
一、贷款诈骗中“证明文件”的内涵把握 | 第37-38页 |
二、贷款诈骗中“证明文件”的范围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使用“其他方法”贷款诈骗的认定 | 第39-42页 |
一、贷款诈骗中“其他方法”的界定 | 第39-41页 |
二、贷款诈骗中“其他方法”的常见形式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贷款诈骗罪既遂未遂研究 | 第42-51页 |
第一节 贷款诈骗罪既遂未遂的判断标准 | 第42-47页 |
一、贷款诈骗罪既遂未遂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歧 | 第42-43页 |
二、贷款诈骗罪既遂未遂分歧观点的评述 | 第43-44页 |
三、贷款诈骗罪既遂未遂的判断标准 | 第44-47页 |
第二节 贷款诈骗罪既遂数额的认定 | 第47-49页 |
一、贷款诈骗罪既遂的数额为交付数额 | 第47页 |
二、贷款诈骗罪既遂数额仅限于交付的本金 | 第47-48页 |
三、以后贷归还前贷情形的犯罪既遂数额认定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贷款诈骗罪未遂的认定及刑事责任 | 第49-51页 |
一、贷款诈骗罪的“着手”行为 | 第49-50页 |
二、贷款诈骗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