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不同锚固方式下楼顶钢塔的动力性能分析

第1章 绪论第1-16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3-15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楼顶钢塔与主体结构的动力计算基本理论第16-34页
 2.1 钢塔及主体结构水平振动的动力特性第16-17页
 2.2 自立式楼顶钢塔动力模型的建立方法第17-21页
 2.3 拉线式楼顶钢塔动力模型的建立方法第21-27页
  2.3.1 计算模型第21-23页
  2.3.2 纤绳刚度计算第23-27页
 2.4 阻尼问题第27-34页
  2.4.1 阻尼模型第27-29页
  2.4.2 比例阻尼和非比例阻尼第29-31页
  2.4.3 楼顶钢塔整体结构阻尼比的计算第31-34页
第3章 反应谱法分析结构地震效应第34-61页
 3.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第34-36页
 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理论第36-41页
  3.2.1 基本假定第36页
  3.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基本理论第36-38页
  3.2.3 反应谱法分析地震作用第38-40页
  3.2.4 国内现行规范推荐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40-41页
 3.3 楼顶钢塔动力特性分析第41-61页
  3.3.1 计算模型第41-45页
  3.3.2 自立式楼顶钢塔的动力性能及地震效应第45-54页
  3.3.3 拉线式楼顶钢塔的动力性能及地震效应第54-61页
第4章 新型楼顶钢塔的锚固方式及其动力性能分析第61-84页
 4.1 附着式楼顶钢塔形式的提出第61页
 4.2 附着式楼顶钢塔的锚固方式比较第61-65页
  4.2.1 计算模型第61-63页
  4.2.2 算例分析第63-65页
 4.3 附着式楼顶钢塔动力特性分析第65-77页
  4.3.1 计算模型第65-66页
  4.3.2 附着式楼顶钢塔的动力性能及地震效应第66-74页
  4.3.3 附着式楼顶钢塔下伸长度分析第74-77页
 4.4 工程实例第77-84页
  4.4.1 工程概况第77-79页
  4.4.2 设计计算第79-80页
  4.4.3 工程实现第80-8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主要结论第84-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欧”、“中俄”关系之差异比较--一种角色认同的分析
下一篇:越南白领阶层游客访华影响因素分析--以胡志明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