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8页 |
一、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8-33页 |
(一) 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 第18-23页 |
1、外部性理论 | 第18-20页 |
2、产权理论 | 第20-23页 |
(二) 排污权交易的社会学基础 | 第23-27页 |
1、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23-25页 |
2、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 第25-27页 |
(三) 排污权交易的法学基础 | 第27-33页 |
1、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价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27-29页 |
2、公共信托理论 | 第29-31页 |
3、排污权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31-33页 |
二、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经验与借鉴 | 第33-48页 |
(一) 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政策 | 第34-38页 |
1、补偿政策(offset) | 第34-35页 |
2、气泡政策(bubble) | 第35-36页 |
3、净得政策(netting) | 第36-37页 |
4、排污银行政策(banking) | 第37-38页 |
(二) 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对排污权交易的具体规定 | 第38-44页 |
1、排污权交易的对象 | 第39-40页 |
2、排污源单位(设施) | 第40-41页 |
3、排污权交易的方式 | 第41-42页 |
4、容许排出量 | 第42-43页 |
5、排放监测监督制度 | 第43页 |
6、制裁措施 | 第43-44页 |
(三) 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评析 | 第44-48页 |
1、实施效果 | 第44-45页 |
2、优点 | 第45-47页 |
3、不足 | 第47-48页 |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现状分析 | 第48-58页 |
(一) 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背景 | 第48-51页 |
1、社会背景 | 第48-50页 |
2、法律背景 | 第50-51页 |
(二)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 第51-53页 |
1、时机有利 | 第51-52页 |
2、技术可行 | 第52页 |
3、政策支持 | 第52页 |
4、法律支持 | 第52页 |
5、有先例可资借鉴 | 第52-53页 |
6、国际合作 | 第53页 |
(三) 我国排污权交易的试点情况 | 第53-55页 |
(四) 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55-58页 |
1、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2、成因分析 | 第56-58页 |
四、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设计 | 第58-67页 |
(一) 宏观设计 | 第58-59页 |
1、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2、立法模式 | 第59页 |
(二) 微观设计 | 第59-67页 |
1、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 第59-62页 |
2、交易指标 | 第62页 |
3、交易主体 | 第62页 |
4、交易种类 | 第62-63页 |
5、交易范围 | 第63-64页 |
6、交易方式 | 第64页 |
7、交易中介机构 | 第64-65页 |
8、交易程序 | 第65页 |
9、法律责任 | 第65-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