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旋压加工的分类 | 第12-14页 |
1.3 滚珠旋压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1.4 筒形件旋压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1.4.1 带内筋的筒形件旋压的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有限元模拟的概况 | 第17-21页 |
1.5.1 塑性成形问题的解法 | 第17-18页 |
1.5.2 有限元分析在塑性成形领域的应用 | 第18-20页 |
1.5.3 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旋压成形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6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21-22页 |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变形塑性成形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23-3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本构关系 | 第23-25页 |
2.3 弹塑性有限方程的建立 | 第25-28页 |
2.4 刚粘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方程 | 第28-29页 |
2.5 刚粘塑性有限元方程组建立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筒形件滚珠旋压数值模拟中关键问题处理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32页 |
3.1.1 筒行件滚珠旋压工艺过程分析 | 第30-31页 |
3.1.2 筒行件滚珠旋压模拟难点分析 | 第31-32页 |
3.2 筒形件滚珠旋压过程中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 | 第32-39页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3.2.1.1 MSC/MARC中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3.2.1.2 DEFORM3D中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2.2 边界条件与接触的处理 | 第37-38页 |
3.2.3 滚珠运动情况的设置 | 第38页 |
3.2.4 摩擦问题的处理 | 第38-39页 |
3.3 旋压方式和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1 旋压方式的选择 | 第39-40页 |
3.4 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40页 |
3.5 网格划分技术 | 第40-42页 |
3.5.1 网格重划分技术 | 第40-41页 |
3.5.2 网格自适应技术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带纵向内筋薄壁筒形件强旋成形实验条件及方案 | 第43-46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条件 | 第43-45页 |
4.2.1 旋压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 第43页 |
4.2.2 旋压工装的设计 | 第43-44页 |
4.2.3 实验设备的选择 | 第44页 |
4.2.4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筒形件强力滚珠旋压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6-66页 |
5.1 引言 | 第46-47页 |
5.2 筒形件强力滚珠旋压时金属的流动规律 | 第47-50页 |
5.2.1 筒形件旋压时金属的流动规律 | 第47-48页 |
5.2.2 进给比对筒形件流动的影响 | 第48-50页 |
5.3 筒形件滚珠强力旋压应力应变分析 | 第50-51页 |
5.3.1 筒形件滚珠反旋时应力和应变 | 第50-51页 |
5.4 工艺参数对纵向内筋筒形件强旋成形的影响 | 第51-56页 |
5.4.1 进给比对等效应力、旋压力及内筋高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2 毛坯厚度对等效应力、旋压力及内筋高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5.4.3 滚珠直径对等效应力、旋压力及内筋高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4 减薄率对等效应力、旋压力及内筋高度的影响 | 第56页 |
5.5 旋压件质量缺陷分析 | 第56-61页 |
5.5.1 椭圆形端口 | 第56-57页 |
5.5.2 表面鳞状剥离 | 第57-59页 |
5.5.3 表面隆起 | 第59-61页 |
5.6 三道次旋压后的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7 带内筋的筒形件滚珠反旋时应力应变的分析 | 第62-6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