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 第8-11页 |
1.2.1 垃圾渗滤液的特征(张(?),1996) | 第8-9页 |
1.2.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 第9-11页 |
1.3 膜生物反应技术 | 第11-22页 |
1.3.1 膜生物反应器分类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外对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13-16页 |
1.3.3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 | 第16-22页 |
1.4 氧化技术 | 第22-26页 |
1.4.1 臭氧氧化 | 第23-24页 |
1.4.2 Fenton试剂 | 第24-25页 |
1.4.3 高级氧化技术在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5.3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2 垃圾渗滤液水质特性及预处理 | 第28-37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2.2.1 反应器与装置 | 第28页 |
2.2.2 渗滤液水质 | 第28-29页 |
2.2.3 测试项目与方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2002)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3.1 六里屯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渗滤液水质研究 | 第29-32页 |
2.3.2 吹脱预处理结果 | 第32-35页 |
2.4 小结 | 第35-37页 |
3 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渗滤液硝化性能的研究 | 第37-42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试验工艺流程 | 第37页 |
3.2.2 试验步骤 | 第37-38页 |
3.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3.1 MBR连续运行的硝化效果 | 第38-39页 |
3.3.2 硝化菌群活性比较 | 第39-40页 |
3.3.3 SO42-对硝化的影响 | 第40页 |
3.3.4 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对硝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膜生物反应器对渗滤液有机物的研究 | 第42-55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实验装置及进水水质 | 第42页 |
4.2.2 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4.2.3 常规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4.3.1 MBR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44-46页 |
4.3.2 进水有机负荷对 MBR运行性能影响 | 第46-47页 |
4.3.3 粉末活性炭对腐殖质的吸附 | 第47-48页 |
4.3.4 MBR出水腐殖质分子量分布 | 第48-49页 |
4.3.5 MBR内微生物胞外分泌物(EPS)分布 | 第49-50页 |
4.3.6 MBR内溶解性代谢产物 SMP变化 | 第50-51页 |
4.3.7 MBR活性污泥沉降性能 | 第51页 |
4.3.8 MBR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5 FENTON试剂用于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 第55-67页 |
5.1 前言 | 第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5.2.1 Fenton试剂处理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2 实验水质 | 第56页 |
5.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56-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5.3.1 反应时间对腐殖质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药剂用量对腐殖质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3 混凝 PH、投药量对 TOC和色度去除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4 Fenton试剂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结构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5 Fenton试剂与铁系混凝剂去除特性比较 | 第62-64页 |
5.3.6 Fenton氧化混凝与铁系混凝剂的混凝特性比较 | 第64-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建议及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第二章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