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明标准的概念及相关问题概述 | 第8-15页 |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概念 | 第8-10页 |
二、相关问题概述 | 第10-15页 |
(一) 刑事证明对象 | 第10-12页 |
(二) 刑事证明主体 | 第12-13页 |
(三) 刑事证明责任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刑事证明标准的模式、内容和意义 | 第15-21页 |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模式 | 第15-16页 |
二、刑事证明标准的内容 | 第16-19页 |
三、确立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意义 | 第19-21页 |
(一) 在法学理论上,有利于科学揭示刑事诉讼中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刑事证据学并进而推动整个证据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第19-20页 |
(二) 在立法上,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刑事证明制度,推动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发展 | 第20页 |
(三) 在司法实践上,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标,提高诉讼效率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刑事证明标准的现实考察 | 第21-25页 |
一、两大法系国家刑事证明标准的现实考察 | 第21-23页 |
二、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现实考察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 | 第25-37页 |
一、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二、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 | 第27-33页 |
(一)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重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二) 树立科学公正的诉讼观念,重构我国科学的刑事证明标准模式 | 第29-31页 |
(三) 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重构我国科学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31-33页 |
三、我国新的刑事证明标准的实施 | 第33-37页 |
(一) 新的刑事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二) 健全与完善相关机制,保障新的刑事证明标准的实施 | 第33-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