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本课题的内容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1.3.1 内容结构 | 第11-12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第2章 绿色壁垒的概述 | 第13-23页 |
| 2.1 绿色壁垒的含义 | 第13-15页 |
| 2.2 绿色壁垒的双重性质 | 第15-19页 |
| 2.3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 第19-21页 |
| 2.4 绿色壁垒的主要特点 | 第21-2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绿色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32页 |
| 3.1 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 | 第23页 |
| 3.2 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 第23-30页 |
| 3.2.1 绿色壁垒产生的环境依据 | 第23-25页 |
| 3.2.2 绿色壁垒产生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 3.2.3 绿色壁垒产生的技术依据 | 第28页 |
| 3.2.4 绿色壁垒产生的经济原因 | 第28-29页 |
| 3.2.5 绿色壁垒产生的形式条件 | 第29-30页 |
| 3.3 绿色壁垒的发展 | 第30-31页 |
| 3.3.1 依发达国家为主的绿色壁垒的标准增多且限量苛刻 | 第30页 |
| 3.3.2 绿色壁垒的仿效增多 | 第30页 |
| 3.3.3 绿色壁垒中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增多 | 第30-31页 |
| 3.3.4 绿色壁垒己延伸至生产加工过程及相关生态环境 | 第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 | 第32-45页 |
| 4.1 国际环保规则 | 第32-37页 |
| 4.2 GATT/WTO框架中的环保法规、标准 | 第37-41页 |
| 4.3 各国国内的环保法规、标准 | 第41-42页 |
| 4.4 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 第42-4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绿色壁垒的影响 | 第45-51页 |
| 5.1 绿色壁垒对发展国家的影响 | 第45-47页 |
| 5.2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 第47-50页 |
| 5.2.1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 第47-49页 |
| 5.2.2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 第49-5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绿色壁垒的应对策略 | 第51-66页 |
| 6.1 我国绿色壁垒的应对策略的概述 | 第51-53页 |
| 6.1.1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2页 |
| 6.1.2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存在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 6.2 突破绿色壁垒的指导原则 | 第53-55页 |
| 6.3 突破绿色壁垒的主要对策 | 第55-59页 |
| 6.4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59-65页 |
| 6.4.1 环境管理法律对策 | 第60-63页 |
| 6.4.2 环境外交法律对策 | 第63-6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