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9页 |
第一章 隐私权的历史考察和社会分析 | 第19-61页 |
第一节 隐私权在美国的起源及发展 | 第19-33页 |
一、隐私权的思想萌芽与历史背景 | 第19-24页 |
二、普通法上隐私权的确立与发展 | 第24-28页 |
三、成文法上隐私权的确立与发展 | 第28-31页 |
四、宪法上隐私权的确立与发展 | 第31-33页 |
第二节 隐私权的普遍确立与发展——从典型国家到国际立法 | 第33-45页 |
一、英国法上的隐私权 | 第33-34页 |
二、德国法上的隐私权 | 第34-37页 |
三、法国法上的隐私权 | 第37-39页 |
四、日本法上的隐私权 | 第39-41页 |
五、隐私权的国际立法发展 | 第41-45页 |
第三节 隐私与隐私权在中国 | 第45-50页 |
一、隐私与隐私权的本土资源 | 第45-46页 |
二、中国隐私权的现代法制发展 | 第46-49页 |
三、中国隐私权保护不足的深度分析 | 第49-50页 |
第四节 隐私权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 | 第50-61页 |
一、隐私权的历史轨迹 | 第50-52页 |
二、隐私权的发展趋势 | 第52-54页 |
三、隐私权历史发展的社会条件 | 第54-61页 |
第二章 隐私权的本质解读和价值探寻 | 第61-94页 |
第一节 隐私权本质多视角的解读——本质学说纷争 | 第61-67页 |
一、独处权理论 | 第62页 |
二、亲密关系自治理论与隐私领域理论 | 第62-64页 |
三、一般人格权理论 | 第64页 |
四、信息自由、保留、控制权理论 | 第64-65页 |
五、角色理论与自我表现理论 | 第65-66页 |
六、限制接触理论与沟通理论 | 第66-67页 |
第二节 隐私权本质的解析和界定 | 第67-72页 |
一、隐私权的权利本质——人格或精神利益 | 第67-68页 |
二、隐私权的利益本质——独处欲望与情感 | 第68-70页 |
三、隐私权的人性本质——多层面的基本需要 | 第70-72页 |
第三节 隐私权的价值之争——批评、辩驳与分歧 | 第72-81页 |
一、法律经济分析理论隐私观点的评说 | 第73-75页 |
二、女性主义法学隐私权观点的评说 | 第75-77页 |
三、简化论隐私权观点的评说 | 第77-78页 |
四、隐私权价值与功能的分歧见解 | 第78-81页 |
第四节 隐私权的价值探寻——多层次的理解 | 第81-89页 |
一、隐私权的价值理论基础 | 第81-84页 |
二、隐私权的终极价值——人格尊严 | 第84-87页 |
三、隐私权的价值体系 | 第87-89页 |
第五节 隐私权本质与价值的相对性——个人的人性矛盾和社会利益博弈 | 第89-94页 |
一、个人的人性矛盾 | 第89-91页 |
二、社会利益博弈和法律经济分析 | 第91-94页 |
第三章 隐私权的规范分析和逻辑建构 | 第94-125页 |
第一节 权利的规范分析与隐私权的概念 | 第94-102页 |
一、隐私权的逻辑建构 | 第94-95页 |
二、隐私权规范定义的检讨 | 第95-100页 |
三、隐私权的概念和权利属性之反思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隐私权的客体 | 第102-111页 |
一、隐私权的权利属性与隐私权的客体 | 第102-104页 |
二、隐私的界定 | 第104-105页 |
三、隐私的本质要件 | 第105-107页 |
四、隐私的客观表现形式——个人的私人空间、私人事务及私人信息 | 第107-111页 |
第三节 隐私权的主体 | 第111-118页 |
一、隐私权的权利属性与隐私权主体 | 第111-114页 |
二、特殊身份人物——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 第114-118页 |
第四节 隐私权的内容和效力 | 第118-125页 |
一、隐私权的权利属性与隐私权的内容及效力 | 第118-120页 |
二、隐私权的积极权能 | 第120-123页 |
三、隐私权的消极权能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隐私权和其他权益的冲突与协调 | 第125-152页 |
第一节 与隐私权相关的权利冲突与协调 | 第125-130页 |
一、权利冲突:利益冲突与价值冲突 | 第125-127页 |
二、权利冲突化解的法理思考 | 第127-129页 |
三、隐私权的限制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隐私权与知情权——信息垄断与信息自由 | 第130-136页 |
一、信息自由的表现:知情权、信息公开与表达自由 | 第131-133页 |
二、隐私权与知情权之间的冲突 | 第133-134页 |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协调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隐私权与公序良俗 | 第136-144页 |
一、公序良俗 | 第136-138页 |
二、隐私权与“公共利益” | 第138-142页 |
三、隐私权与善良风俗 | 第142-144页 |
第四节 隐私权与法律程序 | 第144-148页 |
一、隐私权与法律程序及正当程序 | 第144-145页 |
二、隐私权与法律执行 | 第145-146页 |
三、隐私权与司法程序 | 第146-148页 |
第五节 共同隐私 | 第148-152页 |
一、共同隐私概述 | 第148-149页 |
二、共同隐私关系人的内部行为规则 | 第149-150页 |
三、共同隐私关系人的对外行为规则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隐私权的救济和保护 | 第152-177页 |
第一节 隐私权的侵害与保护 | 第152-157页 |
一、隐私权的侵害 | 第152-153页 |
二、隐私权的救济与保护 | 第153-154页 |
三、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 | 第154-155页 |
四、隐私权的救济体系 | 第155-157页 |
第二节 隐私权救济的请求权基础与构成要件 | 第157-165页 |
一、隐私权人格权请求权 | 第157-159页 |
二、侵害隐私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159-162页 |
三、侵害隐私权的不当得利请求权 | 第162-164页 |
四、侵害隐私权的请求权竞合与聚合 | 第164-165页 |
第三节 侵害隐私权的损害赔偿 | 第165-170页 |
一、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与赔偿 | 第165-166页 |
二、财产损害赔偿 | 第166-167页 |
三、非财产损害赔偿 | 第167-170页 |
第四节 隐私权救济与保护的途径和方式 | 第170-177页 |
一、隐私权的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 | 第170-172页 |
二、隐私权的双栖性与宪法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 | 第172-174页 |
三、隐私权保护的自律模式 | 第174-177页 |
结语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