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20页 |
| ·光合作用 | 第8页 |
| ·叶绿体 | 第8-14页 |
| ·叶绿体起源和进化 | 第9-10页 |
| ·叶绿体形态结构及功能 | 第10-11页 |
| ·叶绿体的发育 | 第11-12页 |
| ·拟南芥叶绿体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植物叶色突变 | 第14-16页 |
| ·mTERF家族蛋白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mTERF家族的进化 | 第17-18页 |
| ·mTERF家族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 第18-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 ·菌株、质粒 | 第21页 |
| ·菌株 | 第21页 |
| ·质粒载体 | 第21页 |
| ·抗生素 | 第21-22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40页 |
| ·拟南芥的培养、种植、农杆菌转化以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 ·拟南芥的无菌培养 | 第23页 |
| ·拟南芥的种植及农杆菌的转化 | 第23-24页 |
| ·筛选拟南芥转基因植株 | 第24页 |
| ·拟南芥杂交 | 第24页 |
| ·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24-2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6-27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7-28页 |
| ·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28页 |
| ·质粒DNA的少量制备 碱裂解法 | 第28-29页 |
| ·酶切鉴定体系小量酶解反应 | 第29页 |
| ·连接体系的建立 | 第29页 |
| ·载体构建 | 第29-31页 |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 ·拟南芥DNA和RNA的抽取 | 第31-32页 |
| ·拟南芥DNA的抽取 | 第31页 |
| ·拟南芥RNA的抽取 | 第31-32页 |
| ·RT-PCR和Real-Time PCR | 第32-33页 |
| ·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 第32-33页 |
| ·半定量PCR | 第33页 |
| ·原生质体导入亚细胞定位GFP载体 | 第33-35页 |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5-36页 |
| ·RNA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 | 第36-4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5页 |
| ·pde191-1突变体的获得及连锁分析 | 第40-41页 |
| ·pde191突变体的遗传互补实验 | 第41-42页 |
| ·突变体pde191的表型分析 | 第42-43页 |
| ·PDE191的沉默导致拟南芥叶绿体不能正常发育 | 第43-44页 |
| ·PDE191基因转录本分析 | 第44-45页 |
| ·PDE191序列分析及进化情况分析 | 第45-48页 |
| ·PDE19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8-49页 |
| ·PDE191转录本的表达模式 | 第49-50页 |
| ·pde191突变体对质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 ·PDE191基因的转录终止功能初步研究 | 第51页 |
| ·讨论 | 第51-55页 |
| ·PDE191基因的突变导致植株白化致死 | 第52页 |
| ·PDE191基因是叶绿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基因 | 第52-53页 |
| ·PDE191是mTERF蛋白家族的一员 | 第53-54页 |
| ·PDE191蛋白的缺失对质体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