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会通三教 流归儒学 | 第8-17页 |
第一节 “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 | 第8-13页 |
一、“集大成”——方以智一生的思想旨趣 | 第8-9页 |
二、“以学为旋甄和声之门”——集大成的方法 | 第9-13页 |
第二节 三教归儒——方以智的终极价值追求 | 第13-17页 |
一、三教归儒的思想背景 | 第13页 |
二、打通三教 流归于儒 | 第13-15页 |
三、“溯其原同,则归于《易》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心性论 | 第17-31页 |
第一节 “不生灭心在生灭心中”——方以智论“心” | 第17-21页 |
一、心的两种含义 | 第17-20页 |
二、“不生灭心在生灭心中”——兼论“公心”与“独心”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方以智的性情论 | 第21-25页 |
一、性与气,公性与独性 | 第21-22页 |
二、心与性 | 第22-23页 |
三、“性其情” | 第23-24页 |
四、“习与性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善恶论 | 第25-31页 |
一、“∴说”——善恶论的形上基础 | 第25-26页 |
二、“源善流恶” | 第26-31页 |
第三章 “未知生,焉知死”—方以智的“生死格” | 第31-37页 |
第一节 “不浪死虚生以负天地”的入世价值观 | 第31-32页 |
一、原初儒学的生死观 | 第31页 |
二、“实者,生所以不虚生,死所以不浪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忧患意识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方以智的“生死之道” | 第34-37页 |
一、“环中”与“生死之道”——方以智的庄子情结 | 第34-35页 |
二、“生死之道”中三教归儒的思想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