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港口功能与发展阶段概述 | 第14-19页 |
2.1 港口功能概述 | 第14-18页 |
2.1.1 装卸转运功能 | 第14-15页 |
2.1.2 仓储和物流功能 | 第15页 |
2.1.3 工业功能 | 第15页 |
2.1.4 贸易功能 | 第15-16页 |
2.1.5 服务功能 | 第16-17页 |
2.1.6 城市开发及劳动力就业功能 | 第17页 |
2.1.7 政治、外交、国防功能 | 第17-18页 |
2.2 世界港口发展的阶段 | 第18-19页 |
第3章 港口城市生命周期与港城关系 | 第19-30页 |
3.1 港口城市生命周期 | 第19-22页 |
3.1.1 生长期——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段 | 第20页 |
3.1.2 发展期——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3.1.3 成熟期——多元化型经济发展阶段 | 第21页 |
3.1.4 自增长期——城市自增长阶段 | 第21-22页 |
3.2 港城互动关系分析 | 第22-26页 |
3.2.1 港口对城市的推动作用 | 第23-25页 |
3.2.2 城市对港口的促进作用 | 第25-26页 |
3.2.3 港城互动关系的协调 | 第26页 |
3.3 我国港口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 第26-30页 |
第4章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港口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有效性 | 第30-41页 |
4.1 DEA方法简介及DEA模型 | 第30-33页 |
4.2 DEA模型的两种应用方式 | 第33页 |
4.3 用DEA评价港口和城市的有效性 | 第33-38页 |
4.3.1 DMU的选择 | 第33页 |
4.3.2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 第33-37页 |
4.3.3 有效性评价过程 | 第37-38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4.4.1 总体评价 | 第38-39页 |
4.4.2 具体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港口投资效益的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41-61页 |
5.1 港口投资效益的内涵 | 第41-43页 |
5.1.1 港口的国民经济效益 | 第41-42页 |
5.1.2 港口的财务效益 | 第42页 |
5.1.3 港口投资效益的内在关系 | 第42-43页 |
5.2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 第43-51页 |
5.2.1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第43-45页 |
5.2.2 投入产出核算 | 第45-50页 |
5.2.3 收入分配与收入使用核算 | 第50-51页 |
5.3 乘数理论 | 第51-54页 |
5.3.1 乘数的概念 | 第51页 |
5.3.2 乘数公式的理论推导 | 第51-52页 |
5.3.3 乘数效应 | 第52-53页 |
5.3.4 乘数效应的产生条件 | 第53页 |
5.3.5 乘数效应的效应构成 | 第53-54页 |
5.3.6 乘数的特性 | 第54页 |
5.4 运输经济学理论 | 第54-55页 |
5.5 港口经济贡献测算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 | 第55-59页 |
5.5.1 直接创造增加值的贡献 | 第55-56页 |
5.5.2 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的贡献 | 第56-58页 |
5.5.3 创造就业机会的贡献 | 第58-59页 |
5.6 港口贡献增加值方法的研究缺陷 | 第59-61页 |
第6章 实例: 山东省沿海港口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 第61-69页 |
6.1 港口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61-64页 |
6.1.1 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与GDP相关关系 | 第61-63页 |
6.1.2 全省沿海港口外贸和集装箱吞吐量与外贸进出口总值和GDP的相关关系 | 第63-64页 |
6.2 港口对国民经济首轮贡献分析 | 第64-69页 |
6.2.1 港口直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 第65-67页 |
6.2.2 港口关联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