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eviations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 ·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 第14-16页 |
| ·苯的降解 | 第14页 |
| ·取代苯的降解 | 第14-15页 |
| ·联苯的降解 | 第15页 |
| ·多环芳烃的降解 | 第15-16页 |
| ·厌氧代谢、好氧代谢 | 第16-17页 |
| ·芳香族化合物代谢中的主要酶 | 第17-20页 |
| ·芳环羟基化双加氧酶 | 第17-19页 |
| ·铁氧还蛋白还原酶 | 第18页 |
| ·铁氧还蛋白 | 第18-19页 |
| ·末端氧化酶组分 | 第19页 |
| ·芳环断裂双加氧酶 | 第19-20页 |
| ·芳香烃降解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1页 |
| ·基因簇分析 | 第20页 |
| ·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目的基因的来源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本研究组前期研究发现的问题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38页 |
| ·材料 | 第24-26页 |
| ·菌株、质粒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各种试剂 | 第25页 |
|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8页 |
| ·质粒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 ·PCR 产物纯化 | 第27-28页 |
| ·酶切反应 | 第28页 |
| ·连接反应 | 第28-29页 |
|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9页 |
| ·受体菌的培养 | 第29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 ·转化 | 第29-30页 |
| ·酶活性测定 | 第30-38页 |
| ·靛蓝生成实验 | 第30页 |
| ·制备细胞提取液 | 第30页 |
| ·萘酸单加氧酶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 ·黄素还原酶活性在厌氧条件下检测 | 第31页 |
| ·底物2-萘酸的转化 | 第31页 |
| ·考马斯亮兰法(Bradford 法 | 第31-34页 |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4-38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 ·序列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 ·相关重组子的构建 | 第39-49页 |
| ·重组子pUCEK/EK4.4 的构建 | 第39页 |
| ·重组子185al/SS3.0 的构建 | 第39页 |
| ·重组子pEX12 的构建 | 第39-40页 |
| ·orfB 的克隆 | 第40-44页 |
| ·orfB 的 DNA 序列 | 第40-42页 |
| ·克隆orfB 的设计引物 | 第42-43页 |
| ·扩增orfB 的聚合酶反应条件 | 第43页 |
| ·扩增程序 | 第43-44页 |
| ·orfA 的克隆 | 第44-48页 |
| ·orfA 的DNA 序列 | 第44-47页 |
| ·克隆orfA 的引物设计 | 第47页 |
| ·扩增orfA 的聚合酶反应条件 | 第47页 |
| ·扩增程序 | 第47-48页 |
| ·重组子 S_(B+A)的构建 | 第48-49页 |
|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9-54页 |
| ·靛蓝生成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 ·NADH 法测定加氧酶活性结果 | 第50页 |
| ·黄素还原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 ·HPLC 法测定底物转化结果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58页 |
| ·加氧酶基因家族 | 第54-55页 |
| ·2-萘酸加单氧酶基因调控2-萘酸生物降解作用机理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
| 原创性声明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