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 第一节 生物入侵种造成的危害 | 第13-18页 |
| ·生物入侵种对种群的危害 | 第13-15页 |
| ·生物入侵种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 第15-16页 |
| ·生物入侵种对经济和健康的危害 | 第16-17页 |
| ·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控制生物入侵种危害的方法 | 第18-23页 |
| ·根除措施 | 第18-19页 |
| ·防治措施 | 第19-22页 |
| ·化学防治 | 第19页 |
| ·机械、人工防治 | 第19-20页 |
| ·生物防治 | 第20-21页 |
| ·替代控制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影响植物竞争因素的研究 | 第23-30页 |
| ·种间差异 | 第24页 |
| ·幼苗出土时间 | 第24-25页 |
| ·空间分布 | 第25页 |
| ·邻体植物大小 | 第25页 |
| ·竞争期长短 | 第25-26页 |
| ·生物因素 | 第26页 |
| ·地上、地下竞争 | 第26-28页 |
| ·土壤营养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四节 本项研究的背景、内容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替代植物黑麦草与入侵杂草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 | 第32-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 ·黑麦草与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 | 第34-35页 |
| ·相对产量(RY) | 第34-35页 |
| ·相对产量总和(RYT) | 第35页 |
| ·竞争攻击力(A) | 第35页 |
| 3.讨论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混神密度和比例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的影响 | 第38-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设计 | 第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混种密度和比例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竞争力的影响 | 第39页 |
| ·混种密度和比例对RY的影响 | 第39页 |
| ·混种密度和比例对RYT的影响 | 第39页 |
| ·混种密度和比例对表型特征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紫茎泽兰 | 第39-40页 |
| ·株高 | 第39页 |
| ·根长 | 第39-40页 |
| ·分株数 | 第40页 |
| ·地上生物量 | 第40页 |
| ·地下生物量 | 第40页 |
| ·根茎比 | 第40页 |
| ·黑麦草 | 第40页 |
| ·株高 | 第40页 |
| ·分株数 | 第40页 |
| ·地上生物量 | 第40页 |
| 3.讨论 | 第40-47页 |
| 第四章 黑麦草和紫茎泽兰间地上、地下竞争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互作 | 第47-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地上、地下竞争的相对重要性 | 第49-50页 |
| ·地上、地下竞争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生长特征的影响 | 第49页 |
| ·地上、地下竞争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竞争指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地上、地下竞争的互作 | 第50-52页 |
| 3 讨论 | 第52-55页 |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 2 讨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