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17-20页 |
·农民收入增长的一般理论 | 第17页 |
·发达国家农民增收经验 | 第17-18页 |
·实施对农业的收入补贴制度 | 第17-18页 |
·积极开发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 第18页 |
·通过立法保障农民支农政策的实施 | 第18页 |
·发达国家农民增收启示 | 第18-20页 |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区别对待、可操作的“三农”扶持政策 | 第18-19页 |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持续动力 | 第19页 |
·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农民增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辽宁省凌源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凌源市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 第20页 |
·凌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辽宁省凌源市农民收入构成与水平 | 第21-24页 |
·农民收入的构成 | 第21-22页 |
·凌源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 | 第22-23页 |
·凌源市农民收入的结构情况 | 第23-24页 |
·凌源市农民收入的纵向比较 | 第24-25页 |
·凌源市农民收入的横向比较 | 第25-26页 |
·与凌源市城镇居民收入比较 | 第25页 |
·与发达地区农民比较 | 第25-26页 |
·凌源市农民收入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 第26-30页 |
·凌源市农民收入的主要特征 | 第26-28页 |
·凌源市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影响凌源市农民增收主要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30-36页 |
·制度因素 | 第30-31页 |
·现行的户籍制度妨碍限制农民进城获得平等就业机会 | 第30页 |
·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 第30-31页 |
·失衡的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削弱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 第31页 |
·投入因素 | 第31-33页 |
·财政支农 | 第31页 |
·土地规模 | 第31-32页 |
·劳动力素质 | 第32页 |
·技术投入 | 第32-33页 |
·生产成本 | 第33页 |
·农民负担因素 | 第33页 |
·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 | 第33-35页 |
·非农业发展 | 第33-3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34-35页 |
·农业产业结构因素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凌源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分析 | 第36-42页 |
·基本思路 | 第36页 |
·主要原则 | 第36-37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36页 |
·持续性原则 | 第36-37页 |
·有效性原则 | 第37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7页 |
·构建内容 | 第37-42页 |
·建立农业产业化机制 | 第37-38页 |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 第38-39页 |
·建立科技推广机制 | 第39-40页 |
·建立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机制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凌源市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促进农民增收对策 | 第42-45页 |
·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 第42页 |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 第42-43页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 第43-44页 |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44-45页 |
·促进农民增收建议 | 第45-48页 |
·农业补贴政策 | 第45页 |
·农业保险政策 | 第45-46页 |
·全面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贷款优势 | 第46-47页 |
·建立和完善其它制度体系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