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25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8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二) 一般情况 | 第18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二)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一) 对照方法 | 第19-20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一) 安全性指标 | 第20页 |
(二) 疗效性指标 | 第20-21页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22页 |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22页 |
(二)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页 |
(三) 血清肝功能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22页 |
七、临床研究结果 | 第22-25页 |
(一) 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 第22页 |
(二)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第22-23页 |
(三)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 | 第23页 |
(四) 血清纤维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23-24页 |
(五) 肝脾影像学改善情况 | 第24页 |
(六) 病毒学指标的疗效分析 | 第24页 |
(七) 安全性分析 | 第24-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3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5页 |
(一) 动物与试剂 | 第25页 |
(二) 实验用药 | 第2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一) 动物模型建立 | 第25页 |
(二)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25-26页 |
三、观察项目 | 第26-27页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第26页 |
(二) 血清学指标检测 | 第26-27页 |
(三) 肝组织匀浆指标检测 | 第27页 |
(四) 病理学光镜观察 | 第27页 |
(五)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 第27页 |
(六) 电镜观察 | 第27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27页 |
五、实验研究结果 | 第27-32页 |
(一) 动物的一般情况及肝脾系数 | 第27-28页 |
(二) 肝脏大体观察 | 第28页 |
(三) 血清相关指标检测 | 第28-29页 |
(四) 肝组织中SOD、MDA、TNFα的放射免疫检测 | 第29-30页 |
(五) 光镜HE片观察 | 第30页 |
(六) 肝组织Fas、FasL的免疫组化定量检测 | 第30-31页 |
(七) 电镜观察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48页 |
一、中医理论对病毒性肝炎肝损伤的认识 | 第32-34页 |
(一) 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 第32页 |
(二) 中医理论对本病发病演变过程的认识 | 第32-33页 |
(三) 慢性病毒性肝炎久病的病机特点 | 第33-34页 |
二、康立特胶囊的组方思路与治法分析 | 第34-41页 |
(一) 康立特胶囊多环节用药的组方思路 | 第34页 |
(二) 康立特胶囊的治法分析 | 第34-36页 |
(三) 康立特的配伍和药物分析 | 第36-41页 |
三、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41-42页 |
(一) 乙型肝炎肝损伤的机制 | 第41页 |
(二) 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41-42页 |
四、肝损伤动物模型复制的选择 | 第42-43页 |
五、康立特胶囊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 第43-48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43-45页 |
(二) 实验机制探讨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综述 | 第5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