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8页 |
上篇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现实走向 | 第18-66页 |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 第19-47页 |
一、伊斯兰文明的奠基时期——穆罕默德时代 | 第19-24页 |
二、伊斯兰文明的巩固时期——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 | 第24-26页 |
三、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时期——伍麦叶王朝时代 | 第26-28页 |
四、伊斯兰文明的全盛时期——阿拔斯王朝时代 | 第28-34页 |
五、伊斯兰文明的衰落时期——近代伊斯兰世界 | 第34-37页 |
六、伊斯兰文明复兴初期——现当代伊斯兰世界 | 第37-47页 |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 第47-66页 |
一、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定型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 第47-51页 |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51-54页 |
三、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隋唐时期 | 第54-57页 |
四、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 | 第57-60页 |
五、中华文明由盛而衰而兴时期——近代至现当代 | 第60-66页 |
中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 | 第66-129页 |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早期交往——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经贸、文化和军事交往 | 第67-83页 |
一、唐宋期伊斯兰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两个文明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 第67-74页 |
二、怛逻斯战役与造纸术西传——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暴力交往的个案 | 第74-78页 |
三、蒙古人西征与伊斯兰文明东渐 | 第78-83页 |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层交往——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 | 第83-104页 |
一、学贯东西:王岱舆等几位主要穆斯林学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 | 第83-86页 |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宇宙生成理论和认识论领域的沟通与交往 | 第86-89页 |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整合 | 第89-92页 |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异同 | 第92-98页 |
五、“以儒诠经”尝试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代文明交往的启示 | 第98-104页 |
第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广泛交往——“回教新文化运动”及其它 | 第104-115页 |
一、中国回教新文化运动 | 第104-112页 |
二、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全面交往 | 第115-129页 |
一、政治交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 第115-121页 |
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 第121-123页 |
三、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 第123-129页 |
下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前景 | 第129-213页 |
第一章 全球化——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的新视野 | 第130-136页 |
一、全球化的特征 | 第130-131页 |
二、全球化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三、全球化呼唤全球价值视野 | 第132-134页 |
四、全球价值视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 | 第134-136页 |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一——生态环境问题 | 第136-153页 |
一、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 | 第136-139页 |
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努力 | 第139-141页 |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 第141-153页 |
第三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二——世界和平问题 | 第153-184页 |
一、过往战争的灾难 | 第153-156页 |
二、全球和平努力——“和平运动” | 第156-159页 |
三、当代世界战争的危险和隐患 | 第159-164页 |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 第164-184页 |
第四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三——全球伦理问题 | 第184-213页 |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呼唤全球伦理 | 第185-194页 |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 第194-204页 |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对构建全球伦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 第204-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1页 |
后记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