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25页 |
一 “小说”与历史“真实”——《白鹿原》评论中的一个话题 | 第9-12页 |
二 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分立——关于宗族叙事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背景 | 第12-18页 |
三 宗族叙事的演进: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 第18-25页 |
第一章 “民俗”视野下的宗族景观——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宗族形象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惨烈的械斗场景 | 第25-30页 |
第二节 内在的“民俗”视野 | 第30-39页 |
第二章 以宗族反映“时代与社会”——三十年代宗族叙事的一个指向 | 第39-50页 |
第一节 《一千八百担》:“社会剖析”小说还是“家族挽歌”?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原始”抑或“封建”:关于宗族的“历史”定位 | 第43-50页 |
第三章 从宗族恩怨到阶级仇恨——战争年代宗族叙事主题演进的一个侧影 | 第50-60页 |
第一节 宗族仇恨与个人爱情:《海和她的子女们》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宗族和解与“国家”认同:《山野》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宗族宿怨的阶级转化:《村仇》 | 第55-60页 |
第四章 阶级话语与宗族叙事:颠覆与遮蔽——论宗族叙事在建国前后的转折 | 第60-93页 |
第一节 “地主”的发现与“诉苦”的动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宗法社会背景解读 | 第63-73页 |
第二节 “写”与“不写”之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叙事比较 | 第73-85页 |
第三节 淡化、分化与转化——“十七年”时期小说中的血缘和地缘形态 | 第85-93页 |
第五章 从意识形态向社会文化问题回归——八十年代小说中宗族的复现 | 第93-111页 |
第一节 宗族复现:从阶级斗争向反封建主题的转换 | 第94-103页 |
第二节 多元呈现:向社会文化问题回归 | 第103-111页 |
第六章 《白鹿原》:宗族叙事世纪演进的缩影 | 第111-128页 |
第一节 “白鹿原”何以坍塌?——“国家与宗族”关系视野中的《白鹿原》 | 第112-121页 |
第二节 “白鹿原”:宗族叙事演进的缩影(小结) | 第121-125页 |
第三节 宗族叙事的展望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后记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