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EACT | 第7-9页 |
英文縮略语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前言 | 第11页 |
综述一 西医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认识及治疗研究概述 | 第11-28页 |
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1页 |
2 高危因素 | 第11-15页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4 病理学机制 | 第17-18页 |
5 临床表现 | 第18页 |
6 诊断 | 第18-20页 |
7 治疗 | 第20-22页 |
8 恶变 | 第22-23页 |
9 预后与复发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综述二 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中医证候概况 | 第28-36页 |
1 月经过多 | 第28-29页 |
2 崩漏 | 第29-30页 |
3 经期延长 | 第30-31页 |
4 瘢瘕 | 第31-32页 |
5 不孕症 | 第32页 |
6 小结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候初探及体质的临床调查 | 第36-66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研究资料 | 第37-40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7页 |
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7页 |
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7-38页 |
4 病理诊断标准 | 第38页 |
5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8页 |
6 调查内容 | 第38-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 数据库的建立 | 第40页 |
2 统计学处理 | 第40-41页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41-59页 |
1 研究结果 | 第41-55页 |
2 相关性研究 | 第55-59页 |
讨论 | 第59-64页 |
1 EP中医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 第59页 |
2 EP患者与发病有关的危险情况 | 第59-60页 |
3 中医证候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第60-62页 |
4 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