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5页 |
1.1 电泳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1.1 电泳显示技术 | 第15-16页 |
1.1.2 电泳显示的类型 | 第16-26页 |
1.1.2.1 扭转球型电泳显示器 | 第16-18页 |
1.1.2.2 电子墨水型电泳显示器 | 第18-23页 |
1.1.2.2.1 紫外光刻法微杯阵列型电泳显示器 | 第19-22页 |
1.1.2.2.2 微胶囊型电泳显示器 | 第22-23页 |
1.1.2.3 反转乳液型电泳显示器 | 第23-25页 |
1.1.2.4 蛋白质分子电泳显示器 | 第25-26页 |
1.2 电子墨水微胶囊型电泳显示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6-37页 |
1.2.1 电子墨水微胶囊型电泳显示材料 | 第26-31页 |
1.2.1.1 关于电泳粒子 | 第26-29页 |
1.2.1.2 关于绝缘悬浮液 | 第29页 |
1.2.1.3 染料 | 第29-30页 |
1.2.1.4 电荷控制剂 | 第30页 |
1.2.1.5 微胶囊 | 第30-31页 |
1.2.1.6 粘合剂 | 第31页 |
1.2.2 电子墨水型EPID的性能的改进 | 第31-36页 |
1.2.2.1 对比度 | 第31-32页 |
1.2.2.2 双稳态 | 第32页 |
1.2.2.3 响应时间 | 第32-33页 |
1.2.2.4 分辨率 | 第33页 |
1.2.2.5 寿命 | 第33页 |
1.2.2.6 灰度 | 第33-34页 |
1.2.2.7 全彩色 | 第34-35页 |
1.2.2.8 驱动电路 | 第35-36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6页 |
1.2.4 EPID的应用及展望 | 第36-37页 |
1.3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二章 电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84页 |
2.1 微米级电泳粒子的制备 | 第47-50页 |
2.1.1 微米级电泳粒子的制备 | 第47页 |
2.1.2.微米级电泳粒子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表征 | 第47-48页 |
2.1.3 微米级电泳粒子的粒径分布 | 第48-50页 |
2.2 原位聚合法制备电泳粒子 | 第50-72页 |
2.2.1 原位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包覆亚微米二氧化钛核壳结构电泳粒子 | 第50-56页 |
2.2.1.1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2.2.1.1.1 硅烷偶联剂MPS改性SiO_2/Al_2O_3包膜二氧化钛粒子 | 第50-51页 |
2.2.1.1.2 原位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包覆SiO_2/Al_2O_3包膜二氧化钛粒子 | 第51页 |
2.2.1.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2.2.1.2.1 硅烷偶联剂MPS改性SiO_2/Al_2O_3包膜二氧化钛粒子的表征 | 第51-53页 |
2.2.1.2.2 原位聚合反应制备聚苯乙烯包覆亚微米二氧化钛微球 | 第53-56页 |
2.2.2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粒子 | 第56-61页 |
2.2.2.1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2.2.2.1.1 MPS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粒子 | 第56页 |
2.2.2.1.2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微球 | 第56-57页 |
2.2.2.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2.2.2.2.1 MPS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表征 | 第57-59页 |
2.2.2.2.2 聚苯乙烯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微球的表征 | 第59-61页 |
2.2.3 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包覆亚微米SiO_2/Al_2O_3包膜二氧化钛 | 第61-67页 |
2.2.3.1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2.2.3.1.1 硅烷偶联剂MPS改性SiO_2/Al_2O_3复合包膜二氧化钛粒子 | 第61-62页 |
2.2.3.1.2 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包覆的SiO_2/Al_2O_3包膜二氧化钛 | 第62页 |
2.2.3.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2.2.3.2.1 硅烷偶联剂MPS改性亚微米二氧化钛粒子的表征 | 第62-64页 |
2.2.3.2.2 原位聚合制备PMMA包覆SiO_2O_3包膜二氧化钛的表征 | 第64-67页 |
2.2.4 原位聚合制备PMMA包覆纳米二氧化钛粒子 | 第67-72页 |
2.2.4.1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2.2.4.1.1 硅烷偶联剂MPS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粒子 | 第67页 |
2.2.4.1.2 原位聚合制备PMMA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微球 | 第67-68页 |
2.2.4.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2.2.4.2.1 硅烷偶联剂MPS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表征 | 第68-70页 |
2.2.4.2.2 原位聚合制备PMMA包覆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表征 | 第70-72页 |
2.3 自组装制备聚合物包覆二氧化钛电泳粒子 | 第72-80页 |
2.3.1 自组装制备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包覆亚微米、纳米二氧化钛微球 | 第74-77页 |
2.3.1.1 实验部分 | 第74页 |
2.3.1.2 结果与讨论 | 第74-77页 |
2.3.2 丙烯酸改性聚合物包覆亚微米、纳米二氧化钛微球 | 第77-80页 |
2.3.2.1 实验部分 | 第77页 |
2.3.2.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2.4 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三章 电泳粒子在悬浮液中的行为及性能 | 第84-95页 |
3.1 电泳粒子的表面电荷 | 第84-87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84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84-87页 |
3.2 电泳粒子的空间位阻稳定 | 第87-94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87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3.3 小结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第四章 电泳显示微容器的制备 | 第95-118页 |
4.1 电泳显示用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95-113页 |
4.1.1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 第95-97页 |
4.1.1.1 实验部分 | 第95页 |
4.1.1.1.1 脲醛预聚物的制备 | 第95页 |
4.1.1.1.2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合成 | 第95页 |
4.1.1.2 结果与讨论 | 第95-97页 |
4.1.2 复凝聚法制备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 | 第97-113页 |
4.1.2.1 PH调节法制备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 | 第100-105页 |
4.1.2.1.1 实验部分 | 第100-101页 |
4.1.2.1.1.1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制备 | 第100页 |
4.1.2.1.1.2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水解 | 第100-101页 |
4.1.2.1.1.3 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的制备 | 第101页 |
4.1.2.1.2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5页 |
4.1.2.1.2.1 水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在微胶囊形成中的作用 | 第101-102页 |
4.1.2.1.2.2 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的表征 | 第102-105页 |
4.1.2.2 稀释法制备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 | 第105-113页 |
4.1.2.2.1 实验部分 | 第105-106页 |
4.1.2.2.1.1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制备和水解 | 第105-106页 |
4.1.2.2.1.2 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的制备 | 第106页 |
4.1.2.2.2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3页 |
4.1.2.2.2.1 芯材比对微胶囊壁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1.2.2.2.2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分子量对微胶囊壁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4.1.2.2.2.3 微胶囊的柔韧性 | 第112-113页 |
4.2 紫外光刻微容器阵列的制备 | 第113-115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113-114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5页 |
4.3 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电泳显示器件的制作和性能 | 第118-133页 |
5.1 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 | 第118-120页 |
5.2 蓝色电子墨水微胶囊及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120-122页 |
5.3 红色电子墨水微胶囊及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122-124页 |
5.4 绿色电子墨水微胶囊及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124-126页 |
5.5 黑色电子墨水微胶囊及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126-128页 |
5.6 含纳米电泳粒子的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128-131页 |
5.7 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3-135页 |
附录 | 第135-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