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1980年代以来中国新建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0页
   ·释题第10页
   ·研究的动因第10-11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15页
   ·研究的内容第15-16页
   ·研究的方法第16-18页
   ·论文的主要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的两大特征内涵第20-44页
   ·整合性第20-29页
     ·空间的整合第20-26页
       ·开放空间的多样性第21-24页
       ·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第24-25页
       ·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连接的多种方式与层次第25-26页
     ·形体的整合第26-29页
       ·体量与尺度的平衡第26-27页
       ·建筑形象的相互呼应与映衬第27-28页
       ·建筑色彩、材料质感、细部做法的单纯与丰富第28-29页
   ·表意性第29-44页
     ·组群布局形态及其文化含义第30-36页
       ·中轴对称式第30-31页
       ·核心式第31-32页
       ·网格式第32-34页
       ·集中式第34-35页
       ·轴线式第35页
       ·脊椎式第35-36页
       ·小结第36页
     ·组群的历时性第36-37页
     ·组群的统一性与单体的个性第37-40页
       ·注重统一,兼顾个性第37-38页
       ·张扬个性,不求统一第38-40页
       ·消极的统一与个性第40页
     ·组群的深层表意第40-44页
第三章 1980 年代以来新建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的发展与变化第44-57页
   ·空间尺度的增大第44-47页
     ·时代发展与组群空间尺度的增大第44-46页
     ·巨构建筑的出现第46-47页
   ·系数下降、标准提高、开放空间比例增大第47-51页
     ·浙江大学基础部东教学楼案例分析第47-49页
     ·浙江万里学院案例分析第49-51页
   ·组群构成及空间布局的变化第51-53页
     ·组群构成内容的变化--复杂化与简化第51-52页
     ·组群空间布局的多元化第52-53页
   ·组群间组合方式的新趋势第53-57页
     ·两个竞标落选方案的分析简评第53-54页
     ·超大型校园未来组群发展及组群间关系的新趋势第54-57页
       ·单个组群的平面形态--院落式布局第54-55页
       ·校园整体平面形态--多个组群并置的组团模式第55页
       ·单个组群的功能属性--由单一功能转向复合功能第55页
       ·校园中心--由单一中心转向不同层级的多中心第55页
       ·组群间的联系--由简单确定转向复杂不确定第55-57页
第四章 影响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的因素第57-75页
   ·客观因素第57-61页
     ·时代背景第57-58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58页
     ·自然气候、地理条件第58-60页
     ·校园性质与规模第60-61页
   ·主观因素第61-63页
     ·教育思想与观念第61-62页
     ·规划设计理念第62-63页
   ·校园建设过程综合因素影响的案例分析第63-75页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从项目自身的变更看所带来的影响第63-65页
     ·江汉大学新校区--一个受困于现行建设程式的案例第65-69页
       ·规划方案的成功之处第65-66页
       ·实施现状--简陋的材料、粗糙的施工、低劣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第66-67页
       ·建设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第67-69页
     ·浙江大学基础部--一个大型校园的建造奇迹第69-75页
       ·设计管理中的新模式--网上招标征集规划方案第69-70页
       ·从中标方案到实施方案--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第70-72页
       ·对校园整体面貌的控制--总体控制,组群宽松,营造统一、连续的外部景观第72-75页
第五章 当前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存在的问题及理想形态的探求第75-93页
   ·存在的问题第75-83页
     ·对用地规模的过度追求第75-77页
     ·形式主义的流弊第77-80页
     ·组群有机性的不足第80-82页
     ·组群表意性的缺失第82-83页
   ·关于组群理想形态的探讨第83-89页
     ·适度的校园规模与组群密度第83-84页
     ·人性化的空间和尺度第84-85页
     ·充分的有机整合第85-86页
     ·较强的表意性第86-89页
   ·社会各方的责任第89-93页
     ·科学的决策第89-90页
     ·发展的眼光第90-91页
     ·责、权、利明确的各方关系第91-92页
     ·建筑师的责任第92-93页
第六章 结语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致谢、声明第99-10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101页
附录第101-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其比较研究
下一篇:疏花对大久保桃果实早期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