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建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汽车主动、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 | 第14-17页 |
·汽车动力学模型和参数提取研究 | 第14-15页 |
·基于电、磁流变液的半主动悬架控制技术 | 第15-16页 |
·汽车主动/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2 汽车动力学参数的提取 | 第20-40页 |
·引 言 | 第20页 |
·汽车动力学参数提取方法介绍 | 第20-21页 |
·基于试验法的发动机总成、车门和车椅的参数测试 | 第21-32页 |
·试验台的测试原理 | 第21-22页 |
·试验台参数标定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试验台标定数据及分析 | 第23页 |
·试验台系统振动机理分析 | 第23-28页 |
·振动系统的周期不等时性分析 | 第23-24页 |
·振动系统的阻尼特性分析 | 第24-28页 |
·发动机总成、车门和车椅的测试 | 第28-32页 |
·试验台结构参数的标定 | 第28-29页 |
·发动机总成质量参数测试 | 第29-30页 |
·车门和车椅质量参数测试 | 第30-32页 |
·车身、前后桥和车轮动力学参数的提取 | 第32-33页 |
·整车簧上质量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33-35页 |
·整车簧下质量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35页 |
·汽车简化模型动力学参数 | 第35-39页 |
·二自由度1/4车模型参数 | 第35-36页 |
·四自由度1/2车模型参数 | 第36-37页 |
·七自由度全车模型参数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3 磁流变减振器建模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40-50页 |
·引言 | 第40页 |
·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 | 第40-41页 |
·磁流变减振器 | 第41-42页 |
·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模式 | 第42-43页 |
·磁流变减振器的流变学分析 | 第43-45页 |
·基于环形通道模型的流变学方程 | 第43-44页 |
·基于平行板通道模型的流变学方程 | 第44-45页 |
·流动模式 | 第44页 |
·剪切模式 | 第44-45页 |
·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模型 | 第45-48页 |
·磁流变减振器的Bingham塑性模型 | 第45-46页 |
·磁流变减振器模型的参数识别和结果 | 第46-48页 |
·磁流变减振器的时滞现象分析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4 汽车动力学模型建模 | 第50-68页 |
·引言 | 第50页 |
·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 第50-52页 |
·四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 第52-55页 |
·七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 第55-60页 |
·各自由度模型固有特性之比较及适用性评价 | 第60-64页 |
·各自由度模型固有特性分析比较 | 第60-64页 |
·各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 第64页 |
·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5 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仿真 | 第68-80页 |
·引言 | 第68页 |
·最优控制理论 | 第68-69页 |
·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 | 第69-78页 |
·路面输入模型 | 第69-71页 |
·二自由度1/4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 | 第71-73页 |
·七自由度全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 | 第73-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