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52页 |
·金属玻璃的形成 | 第12-17页 |
·块体金属玻璃 | 第17-22页 |
·金属玻璃的原子结构模型 | 第22-33页 |
·原子短程有序 | 第23-26页 |
·硬球无规密堆模型 | 第26-27页 |
·Gaskell几何模型 | 第27页 |
·微晶模型 | 第27-28页 |
·团簇模型 | 第28-31页 |
·高溶质浓度金属玻璃模型 | 第31-32页 |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 第32-33页 |
·金属玻璃的电子结构模型 | 第33-38页 |
·电子结构模型理论 | 第33-35页 |
·Friedel震荡模型 | 第35-36页 |
·球周期模型阐述 | 第36-38页 |
·金属玻璃形成能力判据及影响因素 | 第38-44页 |
·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_(rg) | 第39-40页 |
·参数γ | 第40页 |
·过冷液相区宽度 | 第40页 |
·其它判据 | 第40-41页 |
·共晶点因素 | 第41-42页 |
·电子浓度因素 | 第42-43页 |
·原子尺寸因素 | 第43-44页 |
·金属玻璃的成分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 第44-49页 |
·尝试法 | 第44-46页 |
·论计算法 | 第46-47页 |
·成分调节方法 | 第47-48页 |
·等电子浓度和等原子尺寸方法 | 第48-49页 |
·金属玻璃成分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49页 |
·本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49-52页 |
2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与金属玻璃成分式的推出 | 第52-68页 |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团簇式及团簇线 | 第52-54页 |
·化学势均衡 | 第54-56页 |
·共晶点的团簇式解析 | 第56页 |
·理想块体金属玻璃成分设计方法 | 第56-62页 |
·确定共晶相关团簇式[团簇](连接原子)_x | 第57-61页 |
·选择对玻璃形成有利的连接原子 | 第61-62页 |
·根据电化学势均衡确定连接原子的个数 | 第62页 |
·用相似元素替代方法提高玻璃形成能力 | 第62页 |
·团簇线方法实施团簇式成分设计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3 Co-B基B-Co(-Ni)-Si-Ta/Nb块体金属玻璃 | 第68-105页 |
·金属玻璃的成分设计及实验验证 | 第68-72页 |
·Co-B基理想块体金属玻璃的团簇成分式 | 第68-69页 |
·用团簇线方法实施团簇式设计Co-B基块体金属玻璃 | 第69页 |
·实验过程 | 第69-72页 |
·Co-B基B-(Co,Ni)-Si-(Ta,Nb)块体金属玻璃的形成 | 第72-79页 |
·Co-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 | 第79-94页 |
·Co-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 | 第94-98页 |
·Co-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腐蚀及软磁性能 | 第9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4 Ni-Fe-B基B-Ni-Fe-Si-Ta块体金属玻璃 | 第105-124页 |
·Ni-Fe-B基B-Ni-Fe-Si-Ta块体金属玻璃的实验验证 | 第105-108页 |
·样品制备 | 第105页 |
·块体金属玻璃形成 | 第105-108页 |
·Ni-Fe-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形成能力及热稳定性 | 第108-117页 |
·Ni-Fe-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力学、软磁及腐蚀性能 | 第117-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5 Fe-B基B-Fe-Si-Nb块体金属玻璃 | 第124-133页 |
·Fe-B基B-Fe-Si-Nb块体金属玻璃的实验验证 | 第124-127页 |
·样品制备 | 第124页 |
·金属玻璃形成及热稳定性 | 第124-127页 |
·Fe-B基块体金属玻璃力学、软磁性能及腐蚀性能 | 第127-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6 (Co,Ni,Fe)-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B-TM_6]M_1统一模型 | 第133-144页 |
结论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1页 |
附表一:混合焓表 | 第161-163页 |
附表二:原子和离子半径 | 第163-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作者简介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