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骨架的目标表示和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9页
 1.1 课题的背景第14-15页
 1.2 目标表示和识别的方法第15-17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7-18页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18-19页
第二章 骨架的提取技术第19-44页
 2.1 概述第19-20页
 2.2 骨架的基本概念和结论第20-22页
 2.3 二值图像的骨架化算法第22-32页
  2.3.1 骨架提取的精确方法第22-25页
  2.3.2 骨架提取的连续方法第25-28页
  2.3.3 骨架提取的离散方法第28-32页
 2.4 灰度图像的骨架化算法第32-40页
  2.4.1 概念和结论第33-34页
  2.4.2 多尺度滤波第34-35页
  2.4.3 非脊点下降过程第35-36页
  2.4.4 局部底标记过程第36-37页
  2.4.5 骨架提取的结果第37-40页
 2.5 骨架正则化技术第40-43页
  2.5.1 作用于目标边界的平滑第40页
  2.5.2 作用于目标骨架的修剪第40-43页
 2.6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目标骨架的结构化表示第44-71页
 3.1 概述第44-45页
 3.2 图论的基本概念第45-49页
 3.3 骨架结构基元的概念和检测方法第49-54页
  3.3.1 标准关键点基元第50页
  3.3.2 分支基元第50-51页
  3.3.3 环基元第51-52页
  3.3.4 脊柱基元第52页
  3.3.5 其它基元第52-54页
 3.4 基于分支基元和环基元的多尺度骨架图表示第54-58页
  3.4.1 图构造的噪声敏感性第54-55页
  3.4.2 骨架的层次分解第55-56页
  3.4.3 分支链编组过程第56-57页
  3.4.4 构造多尺度图第57页
  3.4.5 图的构造结果第57-58页
 3.5 基于脊柱基元和环基元的多尺度骨架树表示第58-64页
  3.5.1 脊柱基元的检测第59-61页
  3.5.2 树的构造过程第61-62页
  3.5.3 构造多尺度树第62-63页
  3.5.4 树的构造结果第63-64页
 3.6 基于结构单元的骨架图表示第64-70页
  3.6.1 目标的分解第65-66页
  3.6.2 区域的特征第66-68页
  3.6.3 构造属性关系图第68-70页
 3.7 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基于骨架的二维目标识别第71-105页
 4.1 概述第71-72页
 4.2 二维目标识别系统的结构第72-74页
 4.3 目标的索引第74-80页
  4.3.1 基于语义模型的索引第74-76页
  4.3.2 基于拓扑结构的索引第76-80页
 4.4 属性图的匹配技术第80-86页
  4.4.1 不精确图匹配第81-82页
  4.4.2 赋权二分图匹配第82-83页
  4.4.3 基本属性关系图的匹配第83-85页
  4.4.4 骨架之间的距离第85-86页
 4.5 属性树的匹配技术第86-94页
  4.5.1 树的相似性第86-89页
  4.5.2 优化方程第89-91页
  4.5.3 方程的求解第91-92页
  4.5.4 目标的匹配第92-94页
 4.6 与常规方法的比较第94-104页
  4.6.1 方法综述第94-95页
  4.6.2 特征提取第95-99页
  4.6.3 分类方法第99-101页
  4.6.4 算法比较第101-104页
 4.7 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基于骨架的三维目标识别第105-129页
 5.1 概述第105-106页
 5.2 三维目标的几何表示形式第106-109页
  5.2.1 体积表示第106-107页
  5.2.2 表面边界表示第107页
  5.2.3 广义锥表示第107-108页
  5.2.4 三维骨架表示第108页
  5.2.5 视面图表示第108-109页
 5.3 三维目标的二维视区模型第109-114页
  5.3.1 视面模型第109-111页
  5.3.2 视面合并的准则第111-112页
  5.3.3 视区的检索机制第112-114页
 5.4 视面的聚类合并第114-124页
  5.4.1 模糊 C均值聚类第114-115页
  5.4.2 基于合并的层次聚类第115-118页
  5.4.3 基于分裂一合并的层次聚类第118-124页
 5.5 三维目标识别实验系统第124-128页
  5.5.1 系统界面第125页
  5.5.2 目标的视区模型第125-126页
  5.5.3 目标的识别结果第126-128页
 5.6 小结第128-129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表第132-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和完成的科研任务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已发表的论文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对农村妇女当选的影响——来自宜昌J村的调查
下一篇:三峡库区奉节新县城高边坡及其支挡结构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