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式氧弹仪的改进及过氧条件下煤着火性质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8-16页 |
·煤炭发热量的测定方法 | 第8-11页 |
·氧弹法 | 第8-9页 |
·工业分析法 | 第9页 |
·元素分析法 | 第9-10页 |
·具体煤种的回归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煤燃烧性质的研究 | 第11-16页 |
·煤粉的热解性质 | 第12-13页 |
·煤粉的着火性质 | 第13-14页 |
·煤粉的燃尽性质 | 第14-16页 |
·煤粉的结渣性质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恒温式氧弹仪冷却校正的讨论 | 第17-32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第17-20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基本测试过程和原理 | 第19-20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基本测试过程 | 第19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测试原理 | 第19-20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校正 | 第20-21页 |
·量热系统吸收总热量的校正 | 第20-21页 |
·量热系统温升的校正 | 第21页 |
·恒温式氧弹仪冷却校正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1-30页 |
·冷却校正的提出 | 第22-24页 |
·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 | 第24-26页 |
·恒温式氧弹仪冷却常数的讨论 | 第26-28页 |
·冷却校正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冷却校正程序的设计 | 第30-32页 |
第3章 恒温式氧弹仪冷却校正实验 | 第32-52页 |
·冷却校正的实验原理 | 第32-33页 |
·梯形法求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 第32页 |
·梯形法求解冷却校正值的误差讨论 | 第32-33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检验标准 | 第33-36页 |
·恒温式氧弹仪的检验标准 | 第33-35页 |
·恒温式氧弹仪冷却校正的实验检验标准 | 第35-36页 |
·恒温式氧弹仪热容量标定的精确度检验 | 第35-36页 |
·恒温式氧弹仪测定标准热物质的准确度检验 | 第36页 |
·恒温式氧弹仪冷却校正计算模型的检验及讨论 | 第36-51页 |
·冷却校正计算模型可行性试验 | 第37-44页 |
·冷却校正计算模型的不同积分间隔的试验比较 | 第44-51页 |
·冷却校正实验结论 | 第51-52页 |
第4章 煤的发热量测定和过氧条件下着火性质的研究 | 第52-79页 |
·煤的发热量测定 | 第52-57页 |
·煤质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 第52-53页 |
·氧弹法中不同发热量基准的涵义 | 第53-54页 |
·不同发热量基准的换算 | 第54-55页 |
·标煤发热量的测定 | 第55-57页 |
·过氧条件下煤着火性质的研究 | 第57-79页 |
·煤粒的着火性质 | 第58-59页 |
·氧弹中过氧条件下煤燃烧的实验条件 | 第59-60页 |
·氧弹中过氧条件下煤燃烧的假设 | 第60-65页 |
·量热系统温升曲线拐点的确定 | 第65-69页 |
·量热系统拐点前后温升与煤样成分的关系 | 第69-77页 |
·拐点前温升与煤样挥发分含量的关系 | 第70-73页 |
·拐点后温升与煤样固定炭含量的关系 | 第73-77页 |
·过氧条件下煤着火性质的总结和讨论 | 第77-7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