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 ·小结 | 第14-15页 |
| 第2章 大气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有关国家控制标准 | 第15-24页 |
| ·颗粒物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 ·颗粒物粒径和粒度分布 | 第15-16页 |
| ·颗粒物分类 | 第16-17页 |
| ·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7-21页 |
|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8-19页 |
| ·毒理学研究 | 第19-20页 |
| ·颗粒物的粒径大小与在呼吸道中的沉积作用 | 第20-21页 |
| ·有关国家控制标准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颗粒物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 第24-30页 |
| ·气溶胶采样方法 | 第24-25页 |
| ·沉降法 | 第24页 |
| ·滤料法 | 第24-25页 |
| ·质量浓度测量 | 第25-27页 |
| ·重量法 | 第25页 |
| ·压电晶体差频法 | 第25-26页 |
| ·光散射法 | 第26页 |
| ·β射线吸收法 | 第26-27页 |
| ·颗粒数测量 | 第27页 |
| ·光学粒子记数法 | 第27页 |
| ·凝结核记数法 | 第27页 |
| ·粒度分布测量 | 第27-29页 |
| ·多级撞击器粒度分级法 | 第27-28页 |
| ·扫描时间-空气动力学分级法 | 第28页 |
| ·电迁移率测量法 | 第28-29页 |
| ·光学粒度分级法 | 第29页 |
| ·粒度测量装置校准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大气悬浮颗粒物对室内颗粒物粒度分布影响的预测模拟 | 第30-56页 |
| ·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 ·模型框架 | 第30-31页 |
| ·模型及控制方程建立 | 第31-32页 |
| ·模型输入参数 | 第32-44页 |
| ·悬浮颗粒物在空气中的运动特性 | 第32-36页 |
| ·穿透因子 | 第36-39页 |
| ·沉积率 | 第39-42页 |
| ·过滤器效率 | 第42-43页 |
| ·室外悬浮颗粒物浓度 | 第43-44页 |
| ·程序主体编制 | 第44-45页 |
| ·Matlab语言介绍 | 第44-45页 |
| ·通用程序流程图 | 第45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 ·模拟场景 | 第46页 |
| ·室内环境中的大气悬浮颗粒物粒度分布预测 | 第46-49页 |
| ·室内悬浮颗粒物粒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对LAQ影响的预测模拟 | 第56-61页 |
| ·动态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 ·模型模拟 | 第57-60页 |
| ·模拟场景 | 第57页 |
| ·模型输入参数 | 第57页 |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