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 第1-2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成分与组织性能 | 第8-14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成分 | 第8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 第8-10页 |
·初生硅生长机制 | 第10-14页 |
·五瓣星形状生长机制 | 第10页 |
·四面体凝并成十面体过程 | 第10-11页 |
·八面体凝并成五角多面体过程 | 第11-13页 |
·板片状生长机制 | 第13-14页 |
·过共晶铝硅台金的变质 | 第14-22页 |
·变质处理研究的发展 | 第14-15页 |
·初晶硅的变质 | 第15-21页 |
·稀土变质初晶硅 | 第15-17页 |
·Na变质初晶硅 | 第17-18页 |
·sr变质初晶硅 | 第18页 |
·P和Na双变质 | 第18-19页 |
·P和Sr的双变质 | 第19页 |
·P和C的双变质 | 第19页 |
·P和混合稀土的双重变质 | 第19-20页 |
·磷变质剂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变质机理的探讨 | 第21-22页 |
·磷变质机理的探讨 | 第21-22页 |
·稀土变质机理的探讨 | 第22页 |
·其它细化晶硅的方法 | 第22-23页 |
·动力学方法对晶硅的细化 | 第22-23页 |
·快速凝固技术对晶硅的细化 | 第23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试验用原材料 | 第26页 |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26-27页 |
·复合变质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制备 | 第27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复合变质 | 第27页 |
·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成分测定 | 第27页 |
·XRD分析 | 第27-28页 |
·组织观察 | 第28页 |
·性能检测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不同体系复合变质剂的设计方案 | 第29-35页 |
·Al-Ti、Al一TiC体系变质剂 | 第29-31页 |
·Al+Ti体系 | 第29-30页 |
·A1-TiC 体系 | 第30-31页 |
·A1-Ti-TiC、A1-TiC-P体系变质剂 | 第31-33页 |
·A1-Ti-TiC 体系2 | 第31-32页 |
·AI-TiC-P体系变质剂 | 第32-33页 |
·A1-Ti-TiC-P、A1-Ti-TIC-P-Y(稀士)体系变质剂2 | 第33-35页 |
·AI-Ti-TiC-P体系 | 第33-34页 |
·A1-Ti-TiC-P-Y(稀土)体系变质剂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复合变质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35-48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复合变质 | 第35-36页 |
·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制备 | 第35页 |
·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体系的变质剂对过共晶Al一20wt.%si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36-40页 |
·过共晶A1-20wt.%Si合金未变质组织 | 第36-37页 |
·At-Ti、A1-TiC 变质过共晶 A1-20wt.%Si合金 | 第37-38页 |
·A1-Ti-TiC、At-TiC-P变质过共晶A1-20wt.%Si合金 | 第38-39页 |
·Al-Fi-TiC-P、A1-Ti-TiC-P-Y(稀士)变质过共晶A1-20wt.%合金 | 第39-40页 |
·不同Al-Ti-TiC-P-Y(稀土)含量对AI-20wt.%Sl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不同硅含量的过共晶铝硅合金变质处理参数的优化选择 | 第42-47页 |
·实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第42-43页 |
·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显微组织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复合变质对过共晶铝硅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48-64页 |
·实验用A390合金的配制 | 第48页 |
·T6热处理 | 第48-56页 |
·T6热处理的工艺参数 | 第49页 |
·T6热处理对A390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9-56页 |
·复合变质对过共晶铝硅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56-63页 |
5 3.1硬度试验 | 第56-58页 |
·拉伸试验 | 第58-60页 |
·磨损试验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致 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摘 要 | 第73-77页 |
AbstractV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