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3页 |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 | 第12-16页 |
1.2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若干使能技术 | 第16-24页 |
1.3 WDM光网络 | 第24-26页 |
1.4 高速光通信的传输损伤 | 第26页 |
1.5 高速光通信的调制格式 | 第26-29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29-33页 |
第二章 高速光通信中的传输损伤及其克服办法 | 第33-54页 |
2.1 非线性薛定格方程和分步傅立叶算法 | 第33-35页 |
2.2 群速度色散及其补偿 | 第35-43页 |
2.3 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 | 第43-48页 |
2.4 光纤中的非线性及其克服办法 | 第48-53页 |
2.5 WDM光网络中的串扰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光双二进制传输及其仿真 | 第54-66页 |
3.1 前言 | 第54-55页 |
3.2 光双二进制编码原理 | 第55-60页 |
3.3 光双二进制传输仿真 | 第60-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光单边带传输及其仿真 | 第66-77页 |
4.1 前言 | 第66-67页 |
4.2 模拟光双边带和单边带信号在光纤中传输 | 第67-72页 |
4.3 10Gb/s光单边带传输仿真 | 第72-76页 |
4.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光四进制传输仿真 | 第77-82页 |
5.1 前言 | 第77页 |
5.2 10Gb/s光四进制传输仿真 | 第77-81页 |
5.3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40Gb/s传输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仿真 | 第82-95页 |
6.1 前言 | 第82-84页 |
6.2 NRZ和RZ的抗非线性性能 | 第84-85页 |
6.3 基于RZ的40Gb/s常规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色散补偿及其仿真 | 第85-88页 |
6.4 40Gb/s非零色敞位移光纤传输系统中四种调制格式的性能比较 | 第88-93页 |
6.5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七章 WDM光网络中的串扰分析 | 第95-112页 |
7.1 前言 | 第95页 |
7.2 OADM与OXC | 第95-100页 |
7.3 WDM光网络中串扰的起源和分类 | 第100-103页 |
7.4 五种基于空间光开关的OXC的串扰分析 | 第103-106页 |
7.5 两种具有组播能力的OXC的串扰分析 | 第106-110页 |
7.6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八章 WDM光网络中的串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 第112-126页 |
8.1 前言 | 第112页 |
8.2 光网络中的串扰对传输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12-117页 |
8.3 串扰对WDM光网络传输性能影响的仿真 | 第117-124页 |
8.4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