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与评价
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生态工业的发展背景 | 第13-20页 |
·工业生态的起源和概念的提出 | 第13-15页 |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工业生态学的方法 | 第15-17页 |
·工业生态学科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关于生态工业的新思路、问题讨论及前景展望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生态工业园在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 | 第20-30页 |
·生态工业的实践--生态工业园 | 第20-22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20-21页 |
·生态工业园区的类型 | 第21页 |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原则 | 第21-22页 |
·生态工业园区在国外的建设 | 第22-24页 |
·生态工业园在国外的主要发展状况 | 第22页 |
·国外大学生态工业研究动态 | 第22-23页 |
·生态工业园在国外的具体实践 | 第23-24页 |
·生态工业园在我国的进展 | 第24-27页 |
·生态工业园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25页 |
·生态工业园在国内的具体实践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30页 |
·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27-28页 |
·本文关于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虚拟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 | 第30-36页 |
·上海地区生态工业园发展背景 | 第30页 |
·虚拟工业生态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 第30-35页 |
·选址 | 第30页 |
·虚拟生态工业示范园成员企业的选择 | 第30-32页 |
·虚拟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形成 | 第32-34页 |
·生态工业示范园资源变化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生态工业园效益分析 | 第36-42页 |
·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净得利润 | 第36-37页 |
·EIP发展的年固定费用 | 第37页 |
·投资回报ROI | 第37-38页 |
·反馈周期 | 第38页 |
·效益分析 | 第38-41页 |
·从独立运营阶段到合作运营阶段的效益分析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生态工业园综合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生态工业园综合能力及其要素 | 第42-43页 |
·生态工业园综合能力的组成 | 第43-44页 |
·生态工业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 第43页 |
·生态工业园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 第43页 |
·生态工业园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 第43-44页 |
·生态工业园综合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方法一:二维象限模型分析法 | 第44-45页 |
·方法二:三维象限模型分析法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7-71页 |
·“活力”的来源及发展 | 第47-50页 |
·国外企业活力的研究与发展 | 第47-48页 |
·国内企业活力的研究与发展 | 第48-50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定量评价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的含义 | 第50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系统的界定 | 第50-51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1-58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51-53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划分 | 第53-58页 |
·操作指标汇总分类 | 第58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58页 |
·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方法 | 第59-71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合成指标--生态工业园活力度 | 第59-60页 |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无量纲处理 | 第60-61页 |
·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方法 | 第63-67页 |
·生态工业园活力评价模型 | 第67-7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基本结论 | 第71页 |
·主要意义 | 第71-7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2页 |
·遗留问题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