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亲和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9-19页 |
| 1 亲和膜的制备 | 第9-11页 |
| ·亲和膜材料 | 第9页 |
| ·亲和配基 | 第9-10页 |
| ·间隔臂 | 第10页 |
| ·亲和膜制备方法 | 第10页 |
| ·亲和膜组件 | 第10-11页 |
| 2 膜分离过程工艺 | 第11-12页 |
| 3 国外亲和膜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膜材料与亲和膜的制备方面 | 第12-13页 |
| ·亲和膜组件开发与应用 | 第13页 |
| 4 国内亲和膜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 ·生物物质的纯化与提取 | 第14-15页 |
| ·生物物质的纯化 | 第14页 |
| ·生物物质的提取 | 第14-15页 |
| ·制剂或血清中有毒、有害物的脱除 | 第1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5-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内毒素及其检测与去除方法 | 第19-35页 |
| 1 细菌内毒素的基本概念 | 第19-26页 |
|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 | 第19-21页 |
| ·细菌内毒素的物化性质 | 第21-24页 |
| ·LPS的提取与纯化 | 第21-22页 |
| ·影响LPS溶解度的因素 | 第22页 |
| ·LPS盐 | 第22-24页 |
|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特性 | 第24-25页 |
|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 | 第24页 |
| ·内毒素导致白细胞数目改变 | 第24页 |
| ·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 第24-25页 |
| ·内毒素引起Shwartzman反应 | 第25页 |
| ·内毒素使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加强 | 第25页 |
| ·内毒素使机体获得抗肿瘤能力 | 第25页 |
| ·影响细菌内毒素活性的主要因素 | 第25页 |
| ·内毒素具有很强的耐热性 | 第25页 |
| ·金属等的影响 | 第25页 |
| ·酸碱因素LPS的影响 | 第25页 |
| ·内毒素的危害 | 第25-26页 |
| 2 内毒素去除方法 | 第26-29页 |
| ·非选择性去除 | 第26-27页 |
| ·活性炭吸附 | 第26页 |
| ·萃取 | 第26-27页 |
| ·起滤 | 第27页 |
| ·离子交换色谱 | 第27页 |
| ·选择性去除方法 | 第27-29页 |
| ·组胺、组氨酸类 | 第27-28页 |
| ·多粘菌素B | 第28页 |
| ·聚阳离子配基 | 第28页 |
| ·荷正电聚合物 | 第28-29页 |
| ·特异性去除方法 | 第29页 |
| 3 内毒素检测方法 | 第29-32页 |
| ·半定量测定-凝胶法 | 第29-31页 |
| ·简述 | 第29页 |
| ·实验材料与用具 | 第29-30页 |
| ·实验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 第30-31页 |
| ·重实验法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 第31页 |
| ·定量测定 | 第31-32页 |
| ·简述 | 第31页 |
| ·浊度法 | 第31页 |
| ·显色法 | 第31-32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32页 |
| 4 处理内毒素性疾病的现行方法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5-47页 |
| 1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 2 亲和膜的制备和壳聚糖配基的定量 | 第35-37页 |
| 3 壳聚糖改性膜的性能研究 | 第37-38页 |
| ·壳聚糖改性膜对BSA的非特异性吸附 | 第37页 |
| ·壳聚糖改性膜结合强度检测 | 第37页 |
| ·壳聚糖改性膜的亲水性能表征 | 第37-38页 |
| ·膜伸长率的变化 | 第38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页 |
| ·壳聚糖亲和膜吸附内毒素 | 第38页 |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 ·反应形式的选择 | 第38-39页 |
| ·壳聚糖改性PVDF膜方法的优劣 | 第39页 |
| ·非特异性吸附(BSA表征) | 第39-40页 |
| ·壳聚糖改性膜的耐浸泡功能 | 第40页 |
| ·壳聚糖改性膜亲水性能评价 | 第40-41页 |
| ·壳聚糖改性膜伸长率的变化 | 第41页 |
| ·壳聚糖改性膜水通量的变化 | 第4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 ·壳聚糖改性膜对内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42-47页 |
| ·定量检测微量内毒素 | 第43-45页 |
| ·预实验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壳聚糖膜吸附去除BSA溶液中内毒素的研究 | 第47-54页 |
| 1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7页 |
| ·壳聚糖亲和膜的制备 | 第47页 |
| ·内毒素去除 | 第47页 |
| ·静态法 | 第47页 |
| ·动态法 | 第47页 |
|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 ·亲和膜的清洗与再生 | 第47-48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 ·离子强度的选择 | 第48-50页 |
| ·静态法 | 第48-49页 |
| ·动态法 | 第49-50页 |
| ·pH值的选择 | 第50-52页 |
| ·静态法 | 第50-51页 |
| ·动态法 | 第51-52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2页 |
| ·流速的影响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壳聚糖膜吸附去除溶菌酶溶液中内毒素的研究 | 第54-58页 |
| 1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 ·壳聚糖亲和膜的制备 | 第54页 |
| ·内毒素去除 | 第54页 |
|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 ·亲和膜的清洗与再生 | 第5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 ·离子强度的选择 | 第55-56页 |
| ·pH值的选择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赖氨酸亲和膜对溶菌酶溶液中内毒素的吸附效果 | 第58-62页 |
| 1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8页 |
| ·赖氨酸亲和膜的制备和表面赖氨酸配基密度的测定 | 第58-60页 |
| ·内毒素去除 | 第60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 结论和建议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