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2-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8页 |
1.1 概述 | 第6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6页 |
1.3 论文的内容及意义 | 第6-8页 |
第二章 会议电视技术综述 | 第8-15页 |
2.1 会议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8-9页 |
2.1.1 会议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 | 第8页 |
2.1.2 会议电视技术发展现状 | 第8-9页 |
2.2 会议电视和广播电视的区别 | 第9-10页 |
2.3 会议电视系统的组成 | 第10页 |
2.4 会议电视的终端技术 | 第10-11页 |
2.5 会议电视网络技术 | 第11-13页 |
2.5.1 会议电视组网 | 第11页 |
2.5.2 多点通信过程 | 第11-12页 |
2.5.3 多点会议的控制 | 第12页 |
2.5.4 会议电视网管系统 | 第12-13页 |
2.6 卫星会议电视技术 | 第13-14页 |
2.7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三章 网络管理技术研究 | 第15-27页 |
3.1 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 第15页 |
3.2 三种标准的网络管理模型 | 第15-21页 |
3.2.1 现代网络管理模型的基础 | 第15-16页 |
3.2.2 OSI/CMIP系统管理模型 | 第16-18页 |
3.2.3 INTERNET/SNMP网络管理模型 | 第18-20页 |
3.2.4 TMN网络管理模型 | 第20-21页 |
3.3 SNMP协议的安全性研究 | 第21-24页 |
3.3.1 SNMPv1基于共同体名的安全机制 | 第21页 |
3.3.2 S-SNMP基于参加者的安全机制 | 第21-22页 |
3.3.3 SNMPv2的安全机制 | 第22-23页 |
3.3.4 SNMPv3基于用户的安全机制 | 第23-24页 |
3.4 两种网络管理协议之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3.4.1 被管对象 | 第24-25页 |
3.4.2 管理信息库 | 第25页 |
3.4.3 被管信息的存取 | 第25页 |
3.4.4 传输基础 | 第25页 |
3.4.5 安全性 | 第25-26页 |
3.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基于TDMA体制的卫星通信网 | 第27-36页 |
4.1 TDMA卫星通信体制的特点 | 第27页 |
4.2 本课题卫星通信网组成 | 第27-29页 |
4.2.1 概述 | 第27页 |
4.2.2 通信网配置 | 第27-28页 |
4.2.3 系统通信模型 | 第28-29页 |
4.3 TDMA卫星通信网帧中继地面接入技术 | 第29-34页 |
4.3.1 帧中继地面接入 | 第29-30页 |
4.3.2 卫星帧中继网络的虚电路技术 | 第30-34页 |
4.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卫星会议电视网管系统的实现 | 第36-59页 |
5.1 卫星会议电视网管系统的设计 | 第36-41页 |
5.1.1 网络管理信道的选择 | 第36-37页 |
5.1.2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及网管协议 | 第37-38页 |
5.1.3 网管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5.1.4 网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5.2 卫星会议电视网管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41-52页 |
5.2.1 平台及开发工具选择 | 第41-42页 |
5.2.2 主要模块实现 | 第42-47页 |
5.2.3 通信模块的实现 | 第47-50页 |
5.2.4 MIB变量定义 | 第50-52页 |
5.2.5 会议电视网管系统界面 | 第52页 |
5.3 会议电视终端管理代理(TMA)的实现 | 第52-55页 |
5.3.1 TMA的功能 | 第52页 |
5.3.2 TMA与CNMS专用通信协议 | 第52-54页 |
5.3.3 TMA管理代理的实现 | 第54-55页 |
5.4 不同通信体制下会议电视网管系统设计比较 | 第55-58页 |
5.4.1 两种通信体制的特点 | 第55页 |
5.4.2 FDMA体制卫星会议电视网管系统设计 | 第55-56页 |
5.4.3 两种通信体制下网管系统设计的比较 | 第56-58页 |
5.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9-61页 |
6.1 论文的结论总结 | 第59-60页 |
6.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1 网管软件主要界面 | 第64-66页 |
附录2 CNMS专用网管协议主要命令表 | 第66-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