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 ·丰富多彩的稀土元素是新材料的宝库 | 第13-14页 |
| ·中国的稀土矿物资源及稀土科技的发展 | 第14-15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9页 |
| ·谱学研究是我国稀土矿物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稀土谱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稀土和稀土谱学 | 第19-34页 |
| ·稀土元素和镧系元素 | 第19-20页 |
|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及物理性质 | 第20-24页 |
| ·稀土元素自由原子和离子的基态电子组态 | 第20-21页 |
| ·稀土元素的光谱项和电子能级 | 第21-23页 |
| ·镧系收缩 | 第23-24页 |
| ·稀土元素和稀土化合物的光谱 | 第24-34页 |
| ·三价稀土离子的能级图 | 第24-26页 |
|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 | 第26-29页 |
| ·稀土离子的发光光谱--激发谱与发光谱 | 第29-30页 |
| ·振动拉曼光谱与电子拉曼光谱 | 第30-31页 |
| ·振动红外光谱与电子红外光谱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稀土氧化物振动光谱研究 | 第34-56页 |
| ·稀土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 ·样品与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镧系收缩对C型稀土氧化物振动光谱的影响 | 第36-44页 |
| ·高价稀土氧化物及其振动光谱特征 | 第44-46页 |
| ·轻稀土氧化物的水化和碳酸化现象 | 第46-51页 |
| ·水化和碳酸化Pr_6O_(11)样品中水化相的结构测定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稀土氧化物的电子谱学研究 | 第56-80页 |
| ·获取高分辨可见光吸收谱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 ·吸收谱和发光谱的对应关系及其谱带的精细结构分析 | 第58-74页 |
| ·稀土发光谱和吸收谱的对应关系 | 第58-63页 |
| ·Er_2O_3的发光谱、可见光吸收谱和拉曼光谱 | 第63-69页 |
| ·Eu_2O_3的发光谱、可见光吸收谱和电子红外光谱 | 第69-74页 |
| ·光谱纯Y_2O_3、La_2O_3和Lu_2O_3中微量杂质的光致发光谱 | 第74-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五章 褐钇铌矿族矿物的拉曼光谱和电子光谱 | 第80-101页 |
| ·褐钇铌矿族矿物的特征及光谱学研究现状 | 第80-81页 |
| ·样品及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 ·拉曼光谱的识别及解析 | 第82-87页 |
| ·可见光光致发光谱 | 第87-97页 |
| ·褐钇铌矿的发光中心 | 第91-93页 |
| ·M-褐铈铌矿的发光中心 | 第93-97页 |
| ·能量吸收机制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六章 易解石族矿物的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谱 | 第101-110页 |
| ·易解石族矿物的特征 | 第101-102页 |
| ·样品及退火实验 | 第102-103页 |
| ·变生态和退火晶态易解石族矿物的拉曼光谱 | 第103-105页 |
| ·变生态和退火晶态易解石族矿物的光致发光谱 | 第105-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七章 独居石的振动光谱、发光谱和吸收谱 | 第110-124页 |
| ·独居石及其结构特征 | 第110-111页 |
| ·样品与实验 | 第111-112页 |
| ·独居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 第112-116页 |
| ·独居石的光致发光谱和可见光吸收谱 | 第116-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八章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 | 第124-140页 |
|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结构特征 | 第124-126页 |
|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126-128页 |
|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 第128-133页 |
|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电子红外光谱和可见光吸收谱 | 第133-136页 |
|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光致发光谱 | 第136-1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 附: 图表目录 | 第150-15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3-154页 |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