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0页 |
一、 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与行政法律关系 | 第10-29页 |
(一) 高校行政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7页 |
1 、 行政、公共行政与高校行政 | 第10-12页 |
2 、 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12-14页 |
3 、 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模式 | 第14-15页 |
4 、 我国高校行政体制的改革 | 第15-17页 |
(二) 公务法人理论与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 | 第17-23页 |
1 、 公务法人理论及其启示 | 第17-18页 |
2 、 我国高校法律地位的变迁 | 第18-19页 |
3 、 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 | 第19-21页 |
4 、 我国高校作为行政主体的权力分析 | 第21-23页 |
(三) 高校的行政法律关系 | 第23-29页 |
1 、 高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重地位 | 第23-24页 |
2 、 高校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3 、 我国高校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 第27-29页 |
二、 行政法治:高校行政的价值目标 | 第29-43页 |
(一) 高校行政法治--法治理念在高校行政中的体现 | 第29-32页 |
1 、 高校行政法治与法治理念 | 第29-30页 |
2 、 高校行政法治的立法基础 | 第30-32页 |
(二) 高校行政法治的价值分析 | 第32-36页 |
1 、 高校行政法律秩序--工具价值 | 第32-34页 |
2 、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核心价值 | 第34-36页 |
(三) 高校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 | 第36-43页 |
1 、 权职法定 | 第37页 |
2 、 权责统一 | 第37-38页 |
3 、 法律优位 | 第38页 |
4 、 法律保留 | 第38-39页 |
5 、 行政公开 | 第39-40页 |
6 、 程序正当 | 第40页 |
7 、 行政参与 | 第40-41页 |
8 、 行政效率 | 第41-43页 |
三、 高校的违法行政及其救济 | 第43-61页 |
(一) 高校违法行政的内涵与原因 | 第43-46页 |
1 、 高校违法行政的涵义与特征 | 第43页 |
2 、 高校行政违法的原因 | 第43-46页 |
(二) 高校违法行政的表现形式 | 第46-57页 |
1 、 行政不作为 | 第46-49页 |
2 、 行政越权 | 第49-52页 |
3 、 行政滥用职权 | 第52-55页 |
4 、 事实与证据上的错误 | 第55-56页 |
5 、 程序违法 | 第56-57页 |
(三) 高校的违法行政与教育行政诉讼 | 第57-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