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与融入—台湾眷村小说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动机与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研究动机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内容框架 | 第18-20页 |
| 2 眷村与眷村文学概述 | 第20-27页 |
| ·眷村兴衰及当下“眷村热” | 第20-23页 |
| ·眷村的形成和消逝 | 第20-21页 |
| ·由台湾延伸到大陆的“眷村热” | 第21-23页 |
| ·眷村文学与眷村小说 | 第23-27页 |
| ·眷村文学的范围界定 | 第23-24页 |
| ·眷村小说及作家创作 | 第24-27页 |
| 3 眷村小说的深层探析 | 第27-36页 |
| ·眷村小说创作的演进历程 | 第27-30页 |
| ·从老兵文学到眷村小说 | 第27-29页 |
| ·眷村小说发展的前后分期 | 第29-30页 |
| ·眷村小说现象的深入解读 | 第30-36页 |
| ·离散族群的眷村小说抒写 | 第30-32页 |
| ·地域色彩鲜明的眷村小说 | 第32-34页 |
| ·眷村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 | 第34-36页 |
| 4 “他乡”的疏离——漫游“蝙蝠”的境遇及困惑 | 第36-45页 |
| ·“无根”的漫游——朱氏姐妹的眷村印记 | 第36-40页 |
| ·朱天文:眷村之外,“伊甸”不再 | 第37-38页 |
| ·朱天心:漫游的“蝙蝠”,无根的恐慌 | 第38-40页 |
| ·沧桑颠沛中的命运无常——袁琼琼书写的眷村 | 第40-42页 |
| ·从千里相聚到曲终离散——苏伟贞的眷村小说 | 第42-45页 |
| 5 “本土”的融入——走出“竹篱”的重建与追寻 | 第45-54页 |
| ·从消逝的眷村趋向台湾“本土”的重建 | 第45-49页 |
| ·孙玮:芒:回首眷村故园,趋向台湾本土 | 第46-47页 |
| ·张启疆:来自“他乡”的“本土”追寻 | 第47-49页 |
| ·由追溯家族故事引发的反思与醒悟 | 第49-54页 |
| ·张大春:聆听历史,诉说家族 | 第49-51页 |
| ·骆以军:何以遣怀?姓氏寻根 | 第51-54页 |
| 结语 眷村并未“消失”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