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富营养化状态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探
第一章 湖泊富营养化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页 |
·前言 | 第9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含义 | 第9-10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史 | 第10-12页 |
·湖泊富营养化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12-14页 |
·湖泊富营养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4页 |
·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 第14-15页 |
·评价参数 | 第14页 |
·评价标准 | 第14页 |
·评价步骤 | 第14-15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技术 | 第15-20页 |
·营养盐控制 | 第15-17页 |
·外源性营养盐的控制 | 第15-16页 |
·内源性营养盐的控制 | 第16-17页 |
·生物调控 | 第17-18页 |
·恢复水生植被 | 第17-18页 |
·增加浮游动物及鱼类种群 | 第18页 |
·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 | 第18-20页 |
·湖泊生态恢复理论 | 第18-19页 |
·生态工程 | 第19页 |
·生态恢复 | 第19-20页 |
·结语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洪泽湖富营养化状态调查与评价 | 第21-35页 |
·前言 | 第21页 |
·研究方法与标准 | 第21-23页 |
·测点分布及监测频次 | 第21-22页 |
·项目选择与标准 | 第22页 |
·评价指数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水质现状 | 第23-26页 |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 | 第26-28页 |
·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营养盐评价 | 第27页 |
·生物学评价 | 第27-28页 |
·趋势分析 | 第28-30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趋势评价 | 第30页 |
·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高换水率对湖泊生态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上下游闸坝运行方式对湖泊生态影响 | 第32页 |
·湖泊形态对湖泊生态的影响 | 第32-33页 |
·洪泽湖湖泊生态初步分析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洪泽湖富营养化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 | 第35-42页 |
·前言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统计程序 | 第35页 |
·评价关键因子选择 | 第35-36页 |
·确定关键因子的权重 | 第36页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7-42页 |
·洪泽湖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洪泽湖藻类叶绿素a与关键因子的回归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成因分析 | 第38-39页 |
·氮、磷比值与限制性营养盐 | 第39页 |
·与其他湖泊的比较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洪泽湖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 第42-45页 |
·前言 | 第42页 |
·营养盐控制 | 第42-43页 |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42-43页 |
·控制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 | 第43页 |
·控制城乡生活污水的排入 | 第43页 |
·网箱养殖的合理布局和规模控制 | 第43页 |
·内源性营养盐的控制 | 第43页 |
·生物调控 | 第43-44页 |
·天然植被恢复工程 | 第43-44页 |
·野生动物恢复工程 | 第44页 |
·建立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附表 | 第46-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